{SiteName}
首页
资阳交通
资阳医院
资阳美食
资阳新闻
资阳房产
资阳天气

文化资阳丹山白塔历经千年风雨阅尽世

          

丹山白塔:

历经千年风雨阅尽世间沧桑

□资阳日报记者张方金范宇

  说到白塔,并不陌生,记者从小生活的县城城南便有一座。关于白塔,父辈们留下许多传说与故事,有的美丽,有的恐怖,各种情绪交织,让它成为许多人心中充满敬畏的神圣之塔。多年之后,当记者怀揣着这份敬畏之心,摩挲散落于资阳各处的珍贵文物与历史遗迹时,与家乡白塔有着同样动人传说的另一白塔,闯进记者的视野。这就是——丹山白塔。

  丹山白塔,与家乡的白塔虽然相隔不足百里,气息却大不一样。丹山白塔位于雁江区丹山镇兴家村,而家乡的白塔则位于城区,一座野趣横生,一座古朴典雅,不过异曲同工的是,都让人心生敬畏。当金秋十月,记者走进丹山白塔时,那历经千年风雨,阅尽世间沧桑的现代模样,充满着历史与文化的纵深感,诉说着古老的传言,构建着未来的企盼。

        

美丽传说 隐伏某种深层真实

  著名学者、作家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写道:“传说和感悟中或许存在着比实物证据更大的真实。传说有不真实的外貌,但既然能与不同时空无数传说者的感悟对应起来,也就有了某种深层真实。实物证据有真实的外貌,但世界万事衍化为各种实物形态的过程实在隐伏着大量的随机和错位。”确实不错,传说往往有不真实的外貌,但却隐伏着大量的随机和错位,而正是这些随机和错位构建起了某种深层的真实。

  记者就是带着这样的思考走进丹山白塔的传说的。

  相传在丹山,姑姑月娥和嫂嫂兰香是心灵手巧、智慧过人的一对姑嫂。月娥心高气盛。一天,她提议和嫂嫂兰香比试谁的手巧,但兰香要带奶娃儿,于是就让她在丹山东北郊修塔,而月娥家在简州(今简阳)城外修塔。她们约定二更起修,五更鸡啼完成。兰香心中有数,要一边带奶娃儿,一边修塔,自然比不过月娥,但为了不影响妹妹的兴致,便同意比试。姑嫂二人请妈当裁判,二更起时,妈在临江寺撞钟为号,钟声响到简州和丹山,姑嫂两人分别忙碌,一个砌玲珑宝塔,一个砌四方走马转角方塔,头也不抬,香汗淋淋。临近五更,兰香的奶娃儿被黄荆条上滴下的露珠惊醒,啼哭不止,兰香赶紧喂奶。这时,五更的钟响,兰香的塔身修成,但还未封顶,在慌乱之中慌忙扯窝黄荆把顶盖住,这就是眼前的丹山白塔了。而月娥则按时完成白塔,挺立在简州城外。

  时至今日,传说仍在以另一种方式延续,封塔顶的黄荆,虽无水土,时过千年,仍然枝繁叶茂。

  姑嫂修塔的传说还在耳边萦绕,引领记者参观的当地贤达黄廷杰先生又讲起了与之密切相关的另一个传说。在这个传说中,修建二塔的是玉帝派下凡间的两位仙姑,其中修建丹山白塔的仙姑,借用了一家人的耕牛和田中的泥土。仙姑为了补偿耕牛和耕田的主人,在脚踏祥云升空之时,顺手捻起一撮香灰撒在耕田中,顿时冒起一股白烟,从此这块田1斤谷子可以打1斤米。但后来由于主人贪心,挖边角扩宽水田后,1斤谷子就只能打7两米了。这块田,被当地的群众称之为神仙田。据说,时至今日,这块田里的产量始终都要比其他耕田的高,这在当地传为佳话。

  无论是姑嫂修塔,还是神仙田的传说,听起来都十分动人,但又处处充斥着不合逻辑的部分,或许这就是传说不真实的外貌。值得一提的是,看似诸多不合理,但美丽的传说却为当地人津津乐道,这便是传说隐伏的某种深层真实了。这样的真实带着一点警示意义,带着一点人生哲理,人们在千百年来的潜移默化中不自觉地信奉着,成为内心美好向往的宝贵基因。

历经千年风雨 阅尽世间沧桑

  千年风雨,该冲刷掉多少历史烟云?试想多少城池不复存在,多少风光黯然失色,多少真相掩埋黄土,但丹山白塔却能历经千年风雨仍然屹立不倒,除了建筑层面上的巧夺天工之外,恐怕还有民众心中信奉的某种深层的精神坚守。而这种精神坚守,不容易在历史的记载中体现,却总能在人们对历史的某种揣测中找寻到蛛丝马迹。

  据《资阳县志》记载,丹山白塔,修建于唐贞观四年(公元年),砖砌四方七级密檐式建筑,高20米,循踏道绕柱盘旋而上可至塔顶。塔下三层中心设有佛龛,佛像已毁,塔的五层嵌一石碑,碑文剥蚀,无从辨认,塔顶已毁多年,塔身现存6层。每一层塔开窗12个,共计开窗84个,能眺望原野的真窗却只有28个,假窗计56个。塔内有盘陀梯可通塔顶,站立顶端,丹山、五龙、盘石、响峒的原野尽收眼底。方塔雕塑斗拱筑工细腻,纹饰清晰。

  对于县志上记载的丹山白塔建造年代,有不同的说法。县志上记载的建造年代是根据丹山白塔是丹山设县时所建造推算得来的。但上世纪50年代省文物专家到丹山考察,鉴定丹山白塔为宋代建筑,因为从砖塔建造的结构、花纹、装饰、佛像、造型艺术都接近于宋代的风格,与唐朝建筑差异悬殊。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文化和建筑特征,专家们从建筑特征上去推测无可厚非,或许也更加接近历史的真相。从建筑艺术上来看,丹山白塔独具特色,具有鲜明的唐代遗风与宋代风格。对于现代研究建筑史,也是珍贵的实物资料。

  站在塔底仰望丹山白塔,虽然它没有玲珑塔的飞檐翘角、角挂铃铛的秀丽,但阅尽世间沧桑的那份厚重却更显得古朴端庄。此刻,似乎塔下面的人突然变得渺小起来,渺小的原因有三,一是人之于塔在体量上的渺小,二是人之于塔在年龄上的渺小,三是人之于塔在精神上的渺小。虽然丹山白塔由于年代久远,又无塔顶,积水面宽,千百年来失修,已塌垮一层,但能够历经千年风雨而仍然屹立不倒,以阅尽世间沧桑的透彻独踞山头,着实值得今人敬畏。或许,这又是丹山白塔留存世间的另一种珍贵所在。

修缮千年文物 守护可贵精神

  从丹山白塔往四周眺望,虽然秋风肆掠,田野上枯掉的成片荷叶却与丹山白塔的千年沧桑形成了另一种苍茫之美。而这样的苍茫之美却夹杂着与历史呼应、与现实关联的某种隐忧——斑驳的塔体将岁月的风化与侵蚀展现得淋漓尽致,塔身的砖有局部下沉的迹象,内部结构也是满目疮痍,特别是塔顶已有所垮塌,塔底也有当地群众“好心”塑造的数尊佛像,显得有些不伦不类;虽然历经千年风雨屹立不倒,但会不会有一天风雨来得更猛烈一些,眼前的白塔也像西湖的雷峰塔一样,突然在上世纪二十年代的一天,轰然倒塌?

  文物主管部门和当地党委、政府同样有这样的隐忧。因此,当白塔用精神的堡垒对抗千年的风雨侵蚀时,千年后的我们也不得不主动作为、倾力呼吁,不仅为守护文物价值的留存,更为守护一种可贵精神的挺立。

  据丹山镇党务委员薛小俊介绍,近年来,丹山镇党委、政府四处呼吁,积极争取文物保护资金,广大群众也自发组织,对白塔进行维护,虽然由于客观条件和现实技术的限制,效果有限,但丹山白塔的保护却成为党委、政府及当地群众不谋而合的共识。数年前,丹山镇党委政府争取到十余万元的文物保护资金,对丹山白塔四周进行了清理,拆除了部分违章搭建,并进行了场平和采取了必要的保护举措。薛小俊还坦言,今年丹山镇向市、县文物主管部门报告后,邀请了省、市有关文物专家对丹山白塔再次进行调研,主要针对塔身的保护和塔顶的修复进行科学的论证,希望专家们能够提出合理的保护建议。薛小俊说,下一步,丹山镇将申请对丹山白塔采取必要的保护性修缮,同时还将对丹山白塔周围的环境进行改善。这对于丹山白塔而言,实在是莫大的幸事。

  薛小俊还向记者介绍道,除了极力争取资金对丹山白塔进行修缮和保护外,还将省级文物丹山白塔、黄家祠堂和当地特有的莲藕风光有机融合,整体推介给世人。无可否认,这是丹山白塔历经千年风雨、阅尽世间沧桑后的另一种生命的延续或重生。

声明:本文系作者原创作品,如需转载请联系获得授权后方可转载,并注明作者及来源!

特别推荐:

贾岛墓:“苦吟诗人”的最后归宿

马锣睏佛寺:枕着千年荣光的摩崖造像

木门寺:隐匿山间的佛缘传奇与艺术瑰宝

汉代铜车马:资阳又一重要历史文化名片

一衣带水两地姻缘文化纽带源远流长——“普州太后”许黄玉为资阳融入更多韩国元素

sbss-身边人、身边事,谈天说地龙门阵摆起!~

赞赏

长按







































广州白癜风医院
博客营销


转载请注明:http://www.ziyangzx.com/zyfc/16785.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