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山大佛:
大唐气势与荣光的当代焕发
□资阳日报记者张方金范宇
“有些地方,无论去过多少次,始终都不会因为熟悉而轻慢,也不会因为宏大而疏远。半月山大佛给记者留下的印象便是如此,就像家族中的智慧长者,既感到亲切又充满敬畏。在印象中,两年多的时间里,记者至少已超过三次前往半月山大佛,每次的感受虽不尽相同,但大佛的恢宏气势却始终让人充满敬畏,似乎大唐的气势与荣光,穿越千年的岁月,在当代的时空中重新焕发生气。有了生气,古老的石刻就“活”起来了,抬头仰望,望见的是一个鲜活时代的信仰与工艺水平,也是一个正书写历史的时代最本真的模样。
这不,当秋风秋雨随风潜入夜后的一个爽朗清晨,记者再次前往半月山大佛。佛像森森,一副慈眉善目、普度众生的样子,在清幽的半山腰上,显得格外庄重与亲切。有时,真还不得不佩服雕刻眼前这大佛的匠人们,选择了自然风景如此旖旎的地方构建。经过千余年的风雨洗涤,也不知是大佛增添了山的厚重,还是山的秀美平添了大佛的庄严。无论如何,如此山水化了的宗教,宗教化了的风景,很有可能成为漫长人生的精神皈依点。或许,这也正是半月山大佛大唐气势与荣光的当代焕发的另一深层意义。
好吧,不妨带着这样的思考,一同走进这巍峨的半月山大佛。
传说动人的故事平添几分明亮的光色
世间传说的产生缘由很多,比如秀美的风光,比如庄严的寺庙,比如古老的遗迹等,有的因为喜欢与热爱,有的因为敬畏与信仰,有的则因为情怀与凭吊。在记者看来,有关半月山大佛的传说由来,人们对佛教的敬畏与信仰的成分相对较大,似乎要以传说的装点,心中的信仰才能变得高大与神圣。无可否认,这样的一厢情愿显得有些自欺欺人。但反过来想,却也是根植于民间最质朴的文化基因,怀揣着内心最美好的企盼。
最初听人讲起半月山大佛的传说,便隐约感受到一点质朴的文化基因,不过更重要的感受是,就连传说都带着几分忏悔与慈悲,与佛教的教义紧密相关。不妨听听——
相传,唐贞观元年,福胜山里住着师徒俩。师傅心灵手巧,徒弟天生好强。一天,师徒俩约定比赛雕刻佛像,看谁修得又多又好。为打压徒弟的嚣张气焰,师傅马不停蹄地雕刻着佛像,雄鸡报晓时,完成了千余个小佛。他认为应该比徒弟雕刻得多了,于是便去看徒弟完成得如何。不料,刚绕到田埂上时,只见远处有光晃动,顿感诧异,便悄悄走去。一看,原来徒弟正在提灯捉泥鳅,师傅怒吼道:“你刻了几个佛,就敢这样得意忘形?”徒弟战战兢兢地擦着手上的淤泥说:“刻了一个大佛,可脚还没有……”师傅一听,气得跳脚,一急,杀了徒弟。
师傅不相信,向来好强的徒弟一个造像都完不成。于是怒气未消的师傅来到徒弟的住处,想看看徒弟没有雕刻完成的佛像。只见一座金光闪闪、高约七丈的大佛耸立在山壁上,头顶有颗夜明珠,胸部能放一张方桌,但没有脚。师傅才发现,没有脚是因佛像已雕刻到山脚,没有刻脚的位置了。但此尊佛像的恢宏气势,却让师傅颇不好受。他心里清楚,自己刻的千佛加起来都不如徒弟的这一尊大佛。出于一份愧疚与内心的忏悔,师傅精心完成了佛像的下半身,成就今天的半月山大佛杰作。
这样的传说故事虽然动人,但可信度并不高,稍微用心细想,便会发现诸多不合逻辑的漏洞,但这并不影响半月山大佛的宏伟形象。不仅不影响,反而因传说色彩的加入,半月山大佛增添了特别明亮的光色。这明亮的光色打在半月山大佛身上,显得格外清晰。且看大佛端坐于长方形石龛中,坐南朝北,身高22.24米,胸宽11.2米,结构雄浑古朴,气魄宏大,令人敬畏;佛像的面部则丰润,双耳垂肩,表情安详恬静,目光平和下视,好像在关切地注视着礼拜者,又使人觉得可亲可敬。
历史 漫长的岁月积淀出来的生命高度
传说再动人,始终是传说,终究还得回到历史中来。历史有时没有传说那样富有色彩,却更能让人感受到漫长的岁月积淀出来的生命高度。这样的感受,更加理性,更加真实,也更加厚重。翻开半月山大佛尘封了千余年的历史,在斑驳的石岩峭壁间,嗅到的是岁月的芬芳与宗教的永恒。
据史料记载,半月山大佛始建于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公元年),前后耗时年,相传七代人,方在悬崖峭壁上凿建成初具形态的大佛像。宋高宗绍兴元年(公元年),川南居士梅修率石刻大师周义等人,为巨佛开凿眉目,直至完全竣工。大佛的最终建成共历时个寒暑春秋,不可谓不漫长。
至明代景泰七年(公元年),严子恭、罗恕等人与僧人海明聚会,在大佛塑像旁营造寺院,修建佛殿五楹。并在大佛崖下,依佛门古规次第修建天王殿、弥勒堂、大雄殿、关圣殿、三星殿,历时16年而成,取名大佛寺。寺院建造雄伟,雕刻精细,刻有《西游记》全传。从大佛的开凿到寺院的建成,先后历时多年。这不仅是宗教的产物,更是数代人心血、智慧、汗水的结晶。
关于大佛的历史记忆,在龛左侧上部的壁刻上,也有零星的记载。比如,“贞元九年八月十五日”字样清晰可见,其余字样则剥蚀难辩;再比如,中部刻有《大佛会碑序》;此外,半月山壁崖还有北宋至道二年(公元年)摩岩刻,叙此山旧名福胜山,字多剥蚀,书撰姓名无存;还有南宋乾道年间(--年)摩岩诗刻,诗云:“唐(朝)知名寺,资川大道场,悬岩低翠艾,乱石杂修篁,忆古寻遗迹,凭高入异乡,西窗好(观)景,少憩赞公房。”种种历史遗迹的层层叠叠,最终堆积起半月山大佛的深邃与厚重。
但深邃与厚重并非是抵挡岁月风化剥蚀的坚盾,更不是抵御疯狂人心肆意践踏的利剑。半月山大佛除了遭受风霜雨雪的侵蚀外,更是在“文革”期间,被当作“四旧”来破,损毁严重。再后来,后山大量开采石料,加重了大佛的受伤程度。年,半月山大佛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冬,省、县拨款及社会募捐共筹资30多万元,对大佛进行了初步维修。不过遗憾的是,大佛的附属设施和寺院已荡然无存,寺内文物散失殆尽,包括价值连城的《西游记》全传雕刻,不禁令人深感惋惜。
大佛脚下,如今是一片杂乱的民居,只有原寺院山门前的两棵黄果树书写着世事的沧桑。这样的破败景象,着实令人难以感受到曾经的辉煌荣光,也难怪会有人说:“乐山大佛可比这宏伟多了!”诚然,半月山大佛不及乐山大佛气势恢宏,但作为全省第三大坐佛,半月山大佛有着自己的骄傲——半月山大佛始凿于公元年,而乐山大佛始凿于公元年,整整晚了70年。因此,有这样的说法:“半月山大佛是乐山大佛的初级版本。”倘若这样的说法成立,半月山大佛的抛砖引玉也同样是一种永恒的伟大。
传承 依托大佛倾力构建佛山橘海景区
千余年前造就的盛大气象,似乎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减,而是潜移默化地一代代传承下来。为什么这么说呢?站在山顶放眼望去,胸中不禁生出一些豪迈的情怀来——一片片绿油油的枝叶间,挂着黄彤彤的橘子,像是一幅盛大的油画,煞是好看。大佛的大气象现延续到今天,形成了当地引以为傲的“橘海”气象。
记者曾多次前往半月山大佛的所在乡镇碑记镇,采访当地群众通过规模化种植柑橘,以及不断改良柑橘品种致富的诸多事例。能够把一种盛大的气象化为平实生活中,赖以生存甚至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实在不可小觑。但似乎这样平实有效的途径,不仅在半月山大佛的碑记镇发酵,也不断扩展着它的外延,逐渐在周边的丰裕镇、忠义镇形成一种规模,成为“橘海”。“橘海”的宏大场面,与半月山大佛的恢宏气势遥相呼应,相得益彰,最终让这片古老的土地,有了更宏大叙事的可能——佛山橘海。这不仅是一个朗朗上口的“组合”名称,更是谋划旅游景区,进一步带动经济发展的努力思考与探索。
据了解,近年来,资阳市及雁江区都对佛山橘海旅游区有着深入的思考和比较宏大的谋划。佛山橘海旅游区幅员15平方公里,距成都公里,距资阳城区21公里,紧邻成渝高速公路球溪出口,国道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捷。景区内的柑橘规模达20万亩,有早熟、矮化、丰产、密植四大特点,被誉为“中国特早熟丰产蜜橘之乡”,是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的不错选择。同时,该景区内还有恐龙化石群遗迹,经专家考证,恐龙化石群分布面积大,储藏量多,极具科研考古价值,其合理保护和利用将成为吸引旅游者的重要地质科普旅游资源。一幕乡村旅游的美好图景正在拉开,依托神韵非凡的半月山大佛为核心,价值浩瀚无垠的万亩橘海,充满活力的新村风貌,休闲时尚的温泉度假中心,神奇古老的恐龙化石以及科普园区,交相辉映,正描绘着一幅美好的旅游蓝图。
记者了解到,佛山橘海总体规划布局为:“一核四区一环”。一核:即佛教文化观光核心区;四区:即古堡会议休闲区、橘海温泉度假区、橘乡新貌景区、恐龙化石遗迹保护区;一环:即佛山橘海旅游环线;努力建成川渝经济圈佛教文化观光与橘海乡村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近年来,随着毗河供水工程的深入推进,佛山橘海旅游区迎来了新的可能,将借助毗河乡村旅游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凸显宗教文化之乡、恐龙之乡、中国特早熟丰产蜜橘之乡等三大特色,打造成为“现代农业”与“乡村旅游”相结合的乡村旅游景区,力争成为毗河沿线的一道亮丽风景。
常言道,最好的传承就是发扬光大。穿越千余年的半月山大佛,至今仍然是大众心中神圣的信仰。不过,在当代,除了对半月山大佛的顶礼膜拜外,人们更多将目光投向了其作为文物与观光价值所能带动的乡村旅游。无可否认,这是半月山大佛生命的另一种延续或重生。当佛山橘海终于成为省内外游客争相拜访的胜地时,我们都将穿越岁月的痕迹,洞见那大唐气势与荣光的当代焕发!
声明:本文系作者原创作品,如需转载请联系获得授权后方可转载,并注明作者及来源!
特别推荐:
贾岛墓:“苦吟诗人”的最后归宿
马锣睏佛寺:枕着千年荣光的摩崖造像
秦九韶:数学史上一颗永不褪色的星星
木门寺:隐匿山间的佛缘传奇与艺术瑰宝
sbss-身边人、身边事,谈天说地龙门阵摆起!~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