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资阳地名命名的“资阳河”川剧流派,不明觉厉!资阳人为此倍感自豪!要探其为啥这样牛逼,还得从川剧“活化石”朱俊臣、刘德华师傅“变脸大师”彭登怀口述,及整理的文字中来了解。
资阳人故事写平凡资阳人,欢迎亲们推荐身边有故事的资阳人噢~
??????川剧瑰宝“资阳河”威震巴蜀???川剧作为中国戏曲宝库中一颗耀眼的明珠,曾在四川中东部、重庆及贵州、云南部分地区风靡一时,作为川剧中重要的一派便是以咱们资阳地名命名的“资阳河”川剧流派。
“资阳河”川剧流派自明朝嘉靖年间逐渐兴起,在清朝康熙年间达到鼎盛,它是以资阳为中心,包含资阳、简阳、安岳、乐至、资中、内江、隆昌、自贡、富顺、荣县、威远、泸州、宜宾、乐山等广大地区具有很强影响力的川剧流派,其以高腔为主,艺术风格严谨。
蜀道难,而水路畅。资阳位于沱江之上,成渝之间,在旧时主要靠水运为主的码头社会,来往人群络绎不绝,川剧班子活跃其间,成为川剧精英汇聚的地方。资阳城隍庙经乾隆、嘉庆、道光、光绪四次大规模增修,规模宏大,位居巴蜀各地城隍庙前列,更得乾隆皇帝御笔亲题“显忠大王”四字金匾,名震一时,引无数香客往来,也为川剧资阳河的发展奠定了厚实的看客基础,各地戏班蜂拥而至,资阳成为了川剧班子一决高下的主战场。能在资阳城隍庙登台亮相,那是莫大的荣耀。
资阳旧有九宫十八庙盛景,除五月城隍庙会戏48天,还有正月龙王庙会戏10天,二月川主庙会戏6天,四月火神庙会戏10天,四月药王庙会戏10天,八月娘娘庙会戏15天,九月土地庙会戏12天,加上日常的演出,川剧在资阳是常年不断,观众耳濡目染,欣赏水平自然不一般,演员任何的失误都会引来观众的虚风打哨倒喝彩,这时带班班主颜面尽失,甚是难堪,为了在资阳占有一席之地,很多戏班添置华丽戏服、广招学员、加强训练,一招一式,马虎不得。正是如此温床,孕育出川剧“资阳河”空前盛世。
(▲图为川剧剧照)
????川剧“活化石”朱俊臣70年迷恋“资阳河”?沱江东逝,时空变幻,一代又一代“资阳河”川剧人在历史的洪流中突显又隐去。一张竹椅一台戏,伴一碗清香盖碗茶,合着“抢抢吃”的戏调子,喝一个锣鼓喧天满堂彩,一辈辈川人就这样被川剧所陶染。
年3月28日,笔者有幸参加了一位90岁高龄的“资阳河”传承人朱俊臣老先生生日宴会,现场高朋满座,欢声四起,朱老先生的徒子徒孙皆上前跪拜贺寿,好不闹热。
(▲图为朱老先生生日当天和夫人合影)
朱老原籍资中龙结镇人,7岁迷上川剧,11岁登台,年2月加入资阳新声川剧团,年朱老担任团长并将剧团正式更名为资阳县川剧团。朱老主攻小生,被资阳川剧界誉为“朱小生”,他也是目前川渝地区唯一为“资阳河”的传承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川剧“活化石”。
据朱老回忆,资阳新声川剧团成立于年9月,随后不久剧团到龙结镇演出,当时朱老正是龙结镇芭蕉乡的一位小学教师,对于从小就喜欢川剧的他,听说资阳来的川剧团,更是欣喜万分,当时有人推荐他加入剧团,但机缘巧合未能见到团长,朱老心有不甘,随后打点行装,毅然从资中来到资阳,立志要加入新声川剧团。时任团长的资阳文化馆兰馆长得知此事,让其当场来了三段折子戏《三难新郎》、《荣归还目》、《黑虎缘》,果不其然,得到观众和兰团长的认可,随即如愿加入川剧团。
为了在川剧这个行当有所成就,朱老勤学苦练,每天第一件事就是练习髯口功、水袖功、水发功等,通过各种专业训练,使得手、腰、腿、步更加灵便自如,这也为往后的演艺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图为朱老先生年轻时舞台剧照)
朱老回忆,资阳新声川剧团更名为资阳县川剧团那会儿,团里经费缺乏,所有人都没领工资,只管伙食,那时无忧无虑,一心只想把戏唱好,只要能唱戏,什么都好说,他还记得第一次领工资领到了4元,直到年正式实行发薪,第一次领到了18元的工资。
由于资金的不足,导致川剧团多年来未购置新的戏服道具,朱老担任团长后,首先想到需要新置一批戏服,朱老回忆说:“那时候要演一场戏,还临时从城隍庙的菩萨身上取下一件披在身上,跟讨口子似得。”说着他自己都笑了。于是和领导、团员商议要购置新戏服,当时戏服还是苏州的货好,但是贵,怎么办?大家一致商定2个月不发工资,把所有收入用于置办新戏服,朱老还向大家承诺,购买戏服后,过年发放双薪,大家一致支持。
戏服买了,接下来朱老思考的是如何培养新人,“资阳河”川剧流派不能后继无人啊。50年代末60年代初川剧团开始零星招收一些学员,还记得59年前前后后招收了22个学员,川剧“变脸大师”彭登怀就是那时正式成为了资阳川剧团一员。年川剧团正式招收第一批学生,一次性招收了20多人,在最繁荣的时候,整个剧团达到90多人,可分为2个戏班分开到各地演出,这也是“资阳河”川剧流派建国来最辉煌的时期。
(▲图为朱老先生弟子为其贺寿)
???“变脸大师”彭登怀传承“资阳河”走向世界?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全面实行改革开放,国家经济开始复苏,电视渐渐出现在普通家庭中,人们更多时间都守在了电视机前,出门看川剧的人越来越少,特别是年轻一代,更是对川剧变的疏远陌生。
由于连年市场不景气,加上国家政策对剧本的限制,年,曾经红极一时的资阳川剧团关门歇业,钟爱一生的川剧表演者不得不散伙自谋出路。
而此时,在资阳县川剧团学艺多年的彭登怀正在内江艺校,已经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川剧艺术的作曲、编剧、导演和教学工作中去了,这也为后来他在川剧中的创新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彭登怀原籍资阳雁江区祥符镇人,家里开酒馆,父亲是个铁杆戏迷,5岁的彭登怀就跟着父亲在镇上业余川剧团看打围鼓,听坐唱,对《望娘滩》、《白蛇传》等传统川剧烂熟于心,8岁时已经成了镇上川剧小明星。彭老师回忆说:自己从小就喜欢变脸,觉得变脸既神奇又刺激,那时在同龄人中是个娃娃头,带着一帮娃娃兵用稀泥和锅底灰往脸上一抹,“哇啦啦”就在镇上乱串,也算是出了名的捣蛋鬼,让隔壁邻居是又爱又恨。记得一次把锅底灰抹到了邻居长辈脸上,父亲得知此事要痛打彭登怀,彭登怀灵机一动,把棉袄塞进裤子垫在屁股上,不管父亲怎么打,彭登怀都不会痛但是装着很疼的样子大声哭闹,这时慈爱的母亲就会出面为他保驾。由此可见,从小的变脸情愫和鬼机灵也让彭登怀在川剧变脸艺术上的创新和造诣成为一种必然。
(▲图为川剧票友听坐唱)
90年代初,彭登怀开始把变脸艺术再次推向市场。据他回忆,第一次在夜总会登台,变脸表演一亮相,竟然引起台下观众满堂的掌声,这使他感到特别的惊讶,没想到,这门快要绝迹的川剧表演形式,竟然在大城市这么受人喜欢。还记得最初一般的歌手是30元每场,他能拿到50元,再后来越来越多的商家想要找他演出,出场费也越来越高,每晚要跑6-7个场子,从下午6点一直忙到晚上11点,很是辛苦,正因如此,更坚定了彭登怀要近一步扩大川剧变脸的影响力。
在妻子的协助下,脸谱材质、工艺和变脸技巧不断创新,后来连续荣登央视春晚,小有成就,年2月,彭登怀在新加坡以25秒变14张脸的成绩创吉尼斯世界纪录,一举成名,紧接着跟随中国艺术团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出访30多个国家和地区,受到36个国家元首接见,元首们无不叫绝,称其为中华一绝,世界一绝。再后来,彭登怀多次参加各档综艺节目,受到国内外上百家电视台、电台、报社采访报道,从此,川剧跟随变脸这门绝技被国人和世界所认知,年3月,彭登怀更是招收香港影、视、歌巨星刘德华为徒弟引起广泛白癜风怎么医治北京那家医院治疗白癜风效果好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