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夫,我平时饮食很注意的,为什么总是拉肚子?”
“医生,我胃肠镜检查都没有问题,总感觉腹痛腹胀是怎么回事呀?”
“医生,我一吃火锅或者一受凉就容易肚子疼、拉肚子,是不是肠炎?要不要吃消炎药?”
……
门诊上经常碰到这类患者,长期饱受腹痛或腹部不适、排便增多或便秘困扰,甚至有些严重影响到日常的生活和工作。如果您有上述困扰,医院检查却查不出明显异常,那可能是得了肠易激综合征。
01
何为肠易激综合征呢?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bowelsyndrome,IBS)属于肠道动力学和内脏感觉异常的胃肠功能性疾病,是最常见的肠-脑互动失调疾病之一。主要表现是反复出现不规律的腹痛或腹胀,伴有腹泻或便秘。到医院多次检查又查不出明显的问题,即排除了器质性病因。
肠易激综合征的症状往往起病缓慢,病程长,或可频繁发作,症状的出现或加重,常与饮食、精神因素或各种刺激有关。
腹痛:几乎所有IBS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腹痛,我国IBS患者则表现上腹痛更为常见。
腹胀:以腹胀为主要表现的患者还会出现嗳气的症状,有些患者腹部有明显鼓胀感觉。
腹泻/便秘:腹泻表现排便次数增多,大便呈糊状或水样;而便秘则表现为排便困难,大便干结,呈球状或颗粒状,有排便不尽感;部分患者则表现腹泻-便秘交替发作。
通过观察大便性状,可以初步判断IBS的类型:
根据患者大便性状及粪便中硬便和水样便的比例是否超过25%加以区分,可将IBS分为四种类型:便秘型IBS、腹泻型IBS、混合型IBS和不定型IBS。我国以腹泻型IBS多见。
02
为何会发生肠易激综合征呢?
我们在临床上经常会见到患者因为工作压力大自觉腹痛不适来就诊。IBS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极具个体化特征,工作压力大可能是IBS的诱因之一,饮食因素亦可诱发或加重IBS症状。研究发现,脑肠轴调节异常、内脏高敏感性、胃肠动力异常、精神心理因素、感染及免疫异常或肠道菌群紊乱等是导致肠道容易“激动”的主要病因。
03
肠易激综合征与肠炎的区别是什么?
首先“肠炎”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真正临床上所讲的结肠炎是一种结肠炎症性病变,属于器质性肠病,病因主要包括家族遗传、自身免疫反应、精神因素等,部分病因与IBS相似,但又有不同。
肠道炎症的症状表现主要有腹泻、腹痛、便秘、腹胀、消瘦、乏力、肠鸣等,与IBS症状非常相似,有时难以区分,但IBS患者也会频繁出现其他胃肠道症状和非胃肠道症状,有这些伴随症状则更支持IBS诊断。主要包括:
(1)肠道症状:排便急迫感、排便不尽感、排便费力等;
(2)消化道其他症状:烧心、早饱、恶心、上腹痛、餐后饱胀等;
(3)肠道外症状:纤维肌痛、疲劳、头晕、心悸、胸痛、尿频、尿急等。
04
如何应对肠易激综合征呢?
(1)调整饮食:低FODMAP饮食,限制饮食中的短链碳水化合物,可以减轻IBS症状。
*FODMAP是一组人体吸收较差的短链碳水化合物,包括果糖、果聚糖、乳糖、多元醇及半乳糖寡糖等。这类食物在肠道吸收差,可运输至结肠,产生渗透性腹泻,同时可发酵产气从而诱发或加重腹胀症状。
以下食物富含FODMAP,建议IBS患者在日常饮食中要少摄入。部分轻症IBS患者可通过饮食和生活方式干预后能够明显减轻症状。
(2)药物治疗:遵医嘱,合理用药,对症治疗
对中重度IBS患者,若饮食和生活方式改变的效果甚微,IBS症状对日常生活影响较大,则需进一步进行药物治疗。目前针对IBS的药物治疗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例如腹泻型IBS可以应用解痉剂(匹维溴胺)、止泻药物或肠道特异性的广谱抗生素(利福昔明)。便秘型IBS可以利用渗透性泻剂(乳果糖、聚乙二醇)和鸟苷酸环化酶-C激动剂(利那洛肽)。
(3)心理和行为方式干预:心理因素不是IBS的直接发病因素,但会诱发、加重IBS症状。
劳逸结合——日常生活要注意,多锻炼、保存良好作息。
心理疏导——减轻焦虑、烦躁情绪,积极面对现状。
(4)认知治疗:
成功治疗IBS患者的关键是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一定程度上,IBS患者对疾病的病因和危害的不恰当认知是导致其就医的主要原因。
对患者进行认知治疗的内容:
①. IBS是功能性疾病;
②. 没有证据显示IBS可以直接进展成严重的器质性疾病或恶性肿瘤;
③. 通过生活方式调整以及适当的药物治疗,多数患者可以改善症状;
④. IBS症状有可能复发,调整生活方式可起到有效的预防复发作用。
05
放下忧虑、积极面对
每位患者出现IBS症状不一定相同,不必每天焦虑不安,应充分了解症状,并积极面对。
最后,再次提醒大家,IBS虽然是一种慢性肠病,但若遇到以下症状:如便血、不明原因或快速体重减轻、不缓解或严重的腹痛、不明原因的呕吐、吞咽困难或腹部肿块,则需要立即就医。
扫描以上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