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资阳河”
昔日名闻天下的川剧“资阳河”,在如今很多不懂戏的年轻人眼中,不过就是咿咿呀呀的唱腔,红红白白的花脸和夸张的服饰道具的集合,对上了年纪的老一辈人来说,却是难以割舍的记忆。
戳我看川剧变脸大师彭登怀的雁江之行↑↑↑
川剧“资阳河”成也城隍败也城隍
明洪武、清康雍年间的“湖广填四川”两次大规模移民,形成高腔、昆腔、胡琴、弹戏、灯戏多种声腔并存的川剧。川剧“资阳河”流派以高腔为特色,兴起于资阳那座不同寻常的城隍庙。
资阳保存较为完整的一排城隍庙古城墙
明嘉靖十六年,资阳城隍庙迁建于资阳县城城南宣化街轮藏寺故址,万年戏台和城隍庙主体建筑同时竣工。自此,由会首筹资唱戏便成为惯例,“演戏弥两月”。
资阳城隍庙里的城隍菩萨,独享大清乾隆、光绪两代皇帝恩宠,晋爵封侯,御赐匾额,不但灵验,有求必应,香火之鼎盛,香客之众多,只有峨眉的普贤菩萨和遂宁的观音菩萨能与之比肩。
每年农历5月28城隍菩萨生辰,附近州县乃至方圆数百里的“善男信女”顶礼膜拜络绎不绝,三教九流各行各业集聚城隍庙会,川剧艺人祈求“禳灾赐福”大唱“还愿戏”。经过长期熏陶,培养造就了大批川剧戏迷、票友、和戏夫子,资阳也发展成为全川著名的“戏窝子”,最终形成唱做严谨,帮打唱紧密结合的川剧“资阳河”流派,资阳城隍庙由此成为“资阳河”川剧艺人心中的圣地。
川剧“资阳河”艺人
“阳县修道,成渝找钱!”“不唱资阳城隍戏,就算不上好先生。”等当年流行的说法,诠释了“资阳河”流派高超的艺术水平。可以说,资阳城隍庙的独特土壤,孕育了川剧“资阳河”。
至清末民国,尤其是在民国时期的军阀战乱中,资阳城隍庙会逐渐凋零,荒废殆尽,资阳川剧戏班、戏社也散班散伙,戏人各自飘零,最后一个戏班“友声社”,也在解放前夕倒闭。
坚守等待再一次的辉煌
年,王冠群、陈君、曾光荣等人牵头发起,以“起义”之名与旧有的门户派别、袍哥习气决裂,组成资阳县新生川剧团,恢复川剧演出。资阳县川剧团的老艺人称之为“莲花山起义”。年,剧团又改名资阳县实验川剧团,年正式定名资阳县川剧团,川剧“资阳河”迎来了新生。
年,资阳县川剧团被撤销,戛然而息止于盛年。川剧“资阳河”用这样极致的叹息,为经典传统艺术的发展作了注脚。
随着时代的变迁,城隍神被打破了,城隍庙被摧毁了,万年的戏台崩塌了,在这片生养之地,川剧“资阳河”被抽离出它赖以生存的沃壤,成为无根的漂萍。年,为了加强保护和传承,资阳市人民政府将川剧“资阳河流派”设立为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传承未来走向何方
川剧“资阳河”坚持唱到今天,其中的艰难很难说清楚了,唱戏的人,老的老,走的走,要唱一个完整的戏,连角色都很不容易凑齐了。老艺人种种担忧,没有了剧团,没有了戏台,靠一群迟暮老人的坚守,川剧“资阳河”的薪火该如何传承?
川剧“资阳河”艺人:朱俊成先生
川剧“资阳河”艺人:钟莉女士
川剧“资阳河”艺人:张少军先生
川剧“资阳河”艺人:张德全先生
川剧“资阳河”艺人:石锡常先生
想当年,资阳城隍庙搭起万年戏台,汇聚人文才智,演绎人间故事,锤炼出自成一派的高腔锣鼓,造就了“戏窝子”的文化盛名,锻造出万众瞩目的金字招牌,将所有的骄傲凝结为三个字——“资阳河”,以“资阳”为名的川剧艺术流派,慨然引领巴蜀戏曲风气数百年。
曲散人终离,酒罢各东西。曾经辉煌的“资阳河”日渐陷于沉沦的无奈,在何去何从的迷惑中,救救“资阳河”的呼声也渐渐低落,甚至连不少文化人也一度以“历史的背影”为题,著文向“资阳河”道别。
作为极具资阳地方特色的艺术形式,“资阳河”是资阳文化唯一性的最佳代表,在城市文化越来越追求差异化、个性化发展的今天,它的价值是无法估量的。难道真的要任由“资阳河”在无声无息中消亡?
“资阳河”起于民间,兴于民间,盛于民间,如今,锣鼓声和高亢的高腔,川剧“资阳河”保持着最原生态的咏唱再次回到民间,回到它赖以生存的“城隍庙”,只要有适于它生存的文化生态,“资阳河”的复兴一定能成为现实。
主管主办:中共资阳市雁江区委宣传部
来源:掌上资阳、四川蜀蓉戏剧社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