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遥的天之涯,萱草花开放。每一朵,可是我,牵挂的模样……”正是下午三点半,洞庭湖畔的沅江市南嘴镇余家村小学里,传出悠扬童声。
这是学校课后服务时间,四年级学生刘瑞婷正和同学们一起唱着《萱草花》。她的同学只有3个,而老师却有2个,一个是“智趣新课后”线上平台里的音乐导师李若冰,一个是本校教师刘欣。
余家村小学,地处偏远,是当地规模最小的一个教学点,全校只有73名学生、14名教师,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学校借助“智趣新课后”平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如竖笛、足球、绘画、阅读等。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针对课后服务管理难、课程资源少、师资不足、活动资源缺乏等问题,在湖南省教育厅的指导下,由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主导、湖南省新华书店牵头打造的“智趣新课后”平台,应运而生。借助这一平台,即便是余家村小学这样的农村小规模学校,也能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这是湖南提高课后服务水平的新思路,更是探索教育数字化改革的新样本。
课后服务面临“四大缺口”
“双减”政策落地一年多来,全国各地中小学积极开展课后服务,有效缓解了“三点半”问题。丰富多彩的课后服务内容,让孩子更快乐、家长更放心。但统一的管理平台、优质的课程资源、适配的师资力量、丰富的活动资源,仍是多地课后服务的“四大缺口”。
对教育行政部门来说,课后服务快速且大面积覆盖,学校社团活动急速增加,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管理是一件“头疼”的事情。
以益阳市为例,该市辖赫山区、资阳区、安化县、桃江县、南县、沅江市、大通湖管理区7个区县(市)和国家级益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市域面积大、校际差异大、学生人数多。“各区县(市)的课后服务开了哪些课,课程怎样设计,课程效果如何,我们很难详细掌握。”益阳市教育局副局长余正生表示。
不仅是益阳市,很多地区的教育行政部门也面临类似困难。虽然他们会采取一些措施进行监管,比如直接进入学校开展督查,但受人力等因素的制约,监管难以及时、全面覆盖。
落到学校,作为课后服务开展的主阵地,其堵点主要集中在课程资源和师资力量。而这些问题,在偏远的农村学校更为突出。
沅江市杨阁老学校,基础设施陈旧,25%的学生是留守儿童,教师平均年龄达47.6岁,学校想开展高质量的课后服务,心有余而力不足。
“我希望课后服务能为孩子们提供学科知识的延伸与思考,课堂应当更新颖、更富想象力、更能引起孩子们对世界的兴趣。”该校数学教师袁燕娇介绍,在学校成为“智趣新课后”的试点校之前,她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寻找她认为能拓宽孩子视野的数学知识。由于这些内容大多比较零散、不成体系,课后服务的效果与她的期望相距甚远。
“学校迫切需要一些优质的课程资源来满足学生对课后服务的需求。”该校校长范学文表示。
与杨阁老学校不同,拥有多师生的白杨坡小学,位于岳阳市岳阳楼区的中心位置,交通便利,资源丰富。目前,学校成立了很多社团,尤其足球社团全国有名。按理说,“家大业大”的白杨坡小学要大面积开展课后服务,应该不成问题。可是,学校副校长童琪却表示“不容易”。由于学生数量太多,师资和活动场地有限,学校想进一步优化课后服务内容,提高社团活动质量,还有一定难度。
在湖南,这两所学校面临的困境不是个例。年,湖南针对全省课后服务开展情况,收集了1.5万余份校方调查问卷,结果显示,“课程资源、优质师资”的需求在很多学校都颇为急切。
课后服务的开展,除了立足校园“主阵地”,如何“走出去”“请进来”形成家校社协同的育人合力,也成为当下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