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资阳交通
资阳医院
资阳美食
资阳新闻
资阳房产
资阳天气

资阳市税务系统扶贫印记第一书记邓俊的l

第一书记的“幸福三重奏”

年5月,市局党组选派邓俊接替期满的雷程琳到乐至县通旅镇乐阳桥村担任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三年多来,他抓班子、建阵地,开荒地、兴产业,引资金、搞建设,树新风、促文明,无怨无悔扎根基层农村,让昔日的贫困村顺利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朝着乡村振兴的方向阔步前进。如今,看着村子变了、环境美了、产业旺了、村民乐了,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邓俊自豪地说——这就是我的“幸福”。

干戈化玉帛——乡村治理弹出

“协奏曲”

说起幸福,也是三年来邓俊带领村里干部和群众创造出来的。刚到村的时候,他也有点迷茫,全新的工作环境、全新的工作对象,让他有点不知所措。为了尽快地熟悉情况,第一天到村他就与留下的雷程琳同志、村两委干部进行了座谈,虚心进行请教。第二天,他就骑来了十年前在乡镇工作时的旧摩托,开始了入户走访。认识他的好朋友调侃他说:“哦豁,这下从坐办公室的‘笔杆子’变成了农村的‘泥腿子’了”。但是他并不在意,更没有退缩,为了尽快融入到基层农村,每走访到一家,就发放一张驻村干部联系卡,告知村民他是新来的第一书记,有困难就打他的电话。就这样,不到一个星期,他跑遍了乐阳桥村13个社,不到一个月,全村群众就都认识他了。一天晚上8点多,他在村委会与驻村工作队的同志研究工作时,手机响了起来。“邓书记,我的鸭子少了一只,我给村干部打电话他们不管,你们管不管?”电话那头传来一个焦急的声音。刚刚放下电话,又一名村民打来电话,说因菜地问题与邻居起了冲突,要“打”起来了,于是他马上放下了手里的工作,立即赶了过去。先调解完纠纷,又在河边某处找回了“失踪”的鸭子,回到村委会,已是深夜十二点。当晚他失眠了,“为什么村干部不管?”“村民起了冲突怎么解决?”等,这些疑问反复出现在他脑海,想来想去,他得出了结论:应该是乡村治理方面出了问题。第二天他就立即着手抓起了乡村治理工作。首先从基层组织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开始,召集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的同志们开会,重申了一系列关于村两委的工作规定,规范村干部的工作秩序。定下学习制度,每周三晚组织村干部集中学习“充电”,学习党的政治理论知识、业务知识和电脑操作应用,提升村干部服务意识和工作能力。成立以党员为成员的“红色调解队”和以村社干部为主的“红袖套”治安巡逻队,每周定期组织矛盾纠纷排查调解,不定期开展安全巡逻,及时化解矛盾纠纷,消除安全隐患。有人说他是“新官上任三把火,走走过场罢了”,可没想到三个月后,乐阳桥村两委干部工作态度和工作能力发生了质的变化,村里的治安状况、村民之间的关系也渐渐好了起来。“邓书记来了,我们村干部的态度也变好了,原来‘闹僵’了的邻居,现在都没得啥子问题了”,贫困户王大爷感慨地说。后来,在市局的帮助下,他又带领村干部把废弃的村小学改造成了村办公室,扩建了村级阵地,建成儿童之家、党员活动室、幸福超市、退伍军人活动室等,新购置一些办公设备,修建村文化广场。村民们经常来村委会开展棋牌活动和健身活动,一旦有文艺演出都争先恐后地来文化广场观看,渐渐地,乐阳桥村干部群众都有了归属感,乡里乡亲之间变得更加和睦,村“两委”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也逐渐得到了增强。

乐阳桥村幸福超市

乐阳桥村民观看文艺节目

敲开致富门——产业扶贫奏响

“最强音”

乡村治理抓好了,乐阳桥干部群众人心齐了,脱贫攻坚劲头更足了,如何让群众的“钱包”鼓起来,生活更富裕的问题就成了邓俊心里的头等大事。经过走访调研,他发现乐阳桥村过去一直以传统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来源,大部分村民收入低且来源单一,前几年虽然发展了一些产业,实现了脱贫摘帽,但是距离小康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

在与村两委干部商量后,他决定发展规模种养殖业,打造特色增收产业。说干就干,年过完年不久,他就带着10余名贫困群众走进了8社的“荒郊野岭”,除杂草、开荒地、引水源、育秧苗,短短几日,30亩的优质水稻种植基地就大功告成。几个月后,种植基地里结满了金灿灿的稻子。在市局的大力支持下,绿色、生态、健康的稻米一上市就一抢而空,当年销售优质大米超6万元,获利1万元。初战告捷,他信心大增。年,他又把优质稻种植基地扩大至60亩,销售大米7.5万元,为40余户贫困户增收6万元,集体经济收入增加1.2万元。对于以前的杂柑产业,他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采取开垦荒坡集中栽种的方法,使分散零乱的果树连成了片,果树规模达到余亩。预计到年杂柑成熟后,将实现利润50余万元。村集体经济产业有了,但是要实现贫困群众持续增收,这些还不够,于是他又千方百计地四处寻找业主,发展党员示范工程,建起了“扶贫产业车间”,探索出了业主出资、村集体入股、村民出力的“公司+合作社+农民”经营新模式。先后引入了县内外农业企业种植瓜蒌亩,养殖基围虾亩,西瓜亩,支持两名党员发展了蚕桑产业园亩、养殖小龙虾16亩……这些产业的发展,实实在在地带动了全村余户贫困户和非贫困户致富增收,实现了农民、合作社、企业三赢。产业的兴旺发展,让乐阳桥村的老百姓们着实尝到了甜头,体验到了真正的幸福。每年年底,2社的群众拿到土地流转金和务工收入后,都欢天喜地地奔走相告,第一时间给邓俊打电话,请他去家里吃饭,都被他婉言谢绝了。他常常告诉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的同志,村民们是朴实的,你为他们做一分,他们就想回报你十分,但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绝对不能拿群众一点好处。

乐阳桥村发展集体产业

乡村迎蝶变——生态文明唱出

“幸福声”

正当邓俊还在为老百姓收入增加而高兴的时候,一次走访中,一贫困户发牢骚,随口说了一句“挨着一条河,背靠一匹坡,反而水不多……”让他陷入了沉思,“是啊,奔腾不息的蒙溪河绕村而过,现在只有临河的2个社可以就近取水,其他社还很缺水,看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生态优美、乡风文明新乡村势在必行。”

他决定从改善生态环境着手,于是立即安排人员组建起2个蒙溪河护河小组,定期巡查3公里长的河道,打扫沿岸环境卫生,把乐阳桥村“母亲河”“保护”起来。成立护林防火分队,将森林防火与秸秆禁烧工作结合起来,引导村民安装天然气,有效减少大气污染。在邓俊的多方协调下,年帮助全村户村民安装了天然气。天然气接通后,13社村民李大爷兴奋地马上打来“邓书记,现在天然气通了,我再也不用上山找柴了,好方便哦!”与此同时,在他的带领下,村里又多线齐动地全面推开了基础设施建设。年起,先后完成全村户村民“厕所革命”;通过2.5公里公路“四好农村路”验收;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修建垃圾池6口、蓄水池15口,打井30余口,安装各类太阳能路灯余盏,为40户贫困户进行了C、D房屋维修改造;修建各类水泥路近15公里,实现了乐阳桥村社社通公路的目标。为彻底解决缺水的问题,他又积极协调,多方争取,筹措资金65万元,新建了提灌站1处,将蒙溪河水引入到全村13个社,甘甜的河水流入了乐阳桥村,滋润了村里每一寸土地,同时也滋润了每一名村民的“心田”。

乐阳桥村修建入社公路

看着村里生态和环境变好了,邓俊又开始关心起村民的精神需求,他认为良好的乡风才能帮助群众树立发展的信心,只有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提高了,才能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于是,他把家风、民风、社风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宣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鼓励村社干部带头,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组织村社干部将双目失明、不能自理的五保老人熊大爷安置到了敬老院,轮流派人去照顾中风偏瘫的五保老人陆大爷,主动为因儿子服刑生活困难的杨大爷落实了低保待遇……一件件平凡的小事,不断地感染着身边的群众。后来他在征求村民意见的基础上,结合村里实际修订了村规民约,经常协调上级有关单位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丰富群众的娱乐方式和农闲生活。定期评选“文明院落”“文明小家”,开展“幸福基金兑换”,推选“乐至好人”,将村里孝老爱亲、尊老爱幼、家庭和睦的故事在广播中轮流播出,传递修身自律、崇德向善、礼让宽容的良好风气。利用农民夜校、社员大会等时机,经常性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引导群众自觉抵制封建迷信、邪教和制贩毒活动,遏制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乐阳桥村勤俭节约、文明简朴的乡村新风尚日渐形成。乐阳桥村外出成功人士冷强贵,回乡亲眼目睹乐阳桥村近几年发展变化,深受触动和感动,也想为家乡建设出一份力,从年起,个人先后投资40余万元为村里修路,投资80万元对村堰塘进行整治。

社会各界到乐阳桥村送温暖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三年多来,邓书记的驻村故事还有很多,有辛苦、有快乐、有耕耘、有收获……但他对人说得最多的是,他在村里待着觉得很幸福,周末回到家,他还总是想着村里的一切,感觉乐阳桥是他的另一个家。脱贫攻坚工作结束后,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留下,他说他还要继续努力为乡村振兴作贡献,让人民群众过得更幸福。

文字

李进

编辑

李林蔓

审核

张琪

资阳税务



转载请注明:http://www.ziyangzx.com/zytq/26383.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