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开始,益阳市资阳区立足“小城区”带“大农村”的区域特点,重投入、推改革、强师资,努力让农村学校有特色、有活力、高质量发展,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一、重投入,“三个到位”
夯实城乡教育发展基础
该区着力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村子里最漂亮的房子是学校”“家门口有了好学校”成为全区老百姓的共识。一是硬件建设到位。“十三五”期间,筹集资金4.2亿元,新建和重建了三益小学、长春镇经开区初级中学、沙头镇中心小学等6所标准化学校,改扩建了市六中、张家塞乡潭州小学等10所标准化学校,提质建设和维修改造了30所学校,城乡全面消除大班额,农村学校按照省定义务教育“二十条底线”标准全部达标。新建农村教师公租房套,保障了乡村学校教师在校园有住房。二是功能室和校园文化建设到位。投入万元添置农村中小学图书和仪器设备,农村学校实验室、图书室、心理咨询师、学生微机室等配备达到省定标准。建好了4个高考考点。将学校纳入村镇安全员管理范围,每所学校均安装“一键式报警器”和校园监控,校园安全防护到位率%。推进了校园绿化、美化暨文化建设,做到每一个校园里都有励志励学的校训、对联和文化墙。三是教育信息化建设到位。运用BOT模式与湖南信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签订资阳区教育信息化二期建设合同,投入万实现学校“三通两平台”全覆盖,改建多间交互式白板多媒体教室,全区所有学校(包括教学点)全部实现班班通多媒体教学。建设好了数字校园、校车监控系统和4个直录播教室,建成了资阳教育城域网,现正在建设全区大数据中心和4个智慧校园。加强了信息化的运营,全区教职工基本能运用信息化设备进行授课和教科研。
二、推改革,“四大创新”
激发乡村教育发展活力
近三年,资阳区稳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一是建立“四会一制一核心”制度,推进学校治理现代化。“四会一制一核心”就是建立教职工代表大会、理事会、职评委员会或学术委员会、家长委员会,完善校长负责制,发挥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学校重大事项经党组织研究后,交给教职工代表大会议决,议决后的工作交给校长领导下的行政团队去执行。二是简政增效,盘活人力资源。将10个乡镇中心校行政机构撤并为6个,精简乡镇中心学校班子职数,原乡镇中心学校班子成员由64人缩减至30人,定人定岗定责,“富余”人员回归教育一线。合并了教研室、进修学校、后勤装备中心3个二级机构,组建了教育发展中心,精简行政5人。整合教研员与教培员资源,实施“研训合一”。三是推进“放管服”改革,增强基层服务能力。面向社会服务的工作在政务中心窗口办理,今年正推行新生招生在网上报名和办理。管理重心下移,将招生权、财务管理权、教师管理权交给学校。加强校务公开,评先评优、职称晋级全面公开公示。推行“三开放两测评”学校开放日制度,即开放校园、课堂和食堂,现场对学校和老师进行测评,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有机融合。规范了校车管理,严控新校车的进入,督促城区校车合理有序退出。四是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打造高效课堂。在全区学校特别是初高中学校实施高效课堂,强调落实三个环节:落实好集体备课制度;课堂上凸显生生互动的过程;教师精心设计课堂作业,分层次布置课后作业。全区强化“爱国、爱党、爱家乡”的“三爱”教育,结合乡土特色开发校本课程,改进学校体育美育工作,加强学生劳动教育。
三、强师资,五股“活水”
增强乡村教师内生动力
乡村教师的“老”与“弱”一直是教育的硬伤,也是乡村生源流失的主要原因,该区在优化乡村教师师资队伍上,引来了五股“活水”。一是教师管理制度化。区委区政府制度并实施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办法》,对“师德师风建设”“教师专业素质能力”“教师地位待遇”等五个方面,全方位覆盖教师队伍建设细则。二是教师交流常态化。实施了“支教三年行动计划”。城区校际间、城乡学校间交流教师人,有效解决了城区教师过剩而农村学校教师不足的问题。城镇音体美等教师到乡村定时“走教”,及时弥补乡村专职教师的不足。三是教师帮扶全方位。完善城区优质学校和农村薄弱学校的结对帮扶制度,实施“集团化”“一体化”办学,采用“一校带一校”“一校带多校”等方式,将优质学校的人才优势、管理优势、资源优势不断覆盖到乡村。四是教师培训求实效。把教研员派到乡村薄弱学校“种试验田”。组织乡村校长走出去培训和名师送教下乡。建立“乡村教师工作坊”。乡村教师参加“国培计划”占比达80%以上,参与课改活动和教学比武人数达75%以上。五是教师激励重乡村。全区受表彰的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中乡村教师占比62%,每年评选“最可爱的乡村教师”专项奖。申报高级职数49个,其中乡村教师28个,占比57.2%。建立乡村教师人才津贴制度,在编在岗教师根据学校远近给予人才津贴。
来源
湖南教育快讯
编辑
莫雨凡
投稿邮箱:zyxww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