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帮扶故事
王叔是合义乡麻兰村的村民,年9月,单位给我安排了结对帮扶对象,他就是其中的一户,从此我踏上了扶贫之路,也渐渐走近了王叔的生活……王叔年出生,解放前吃了很多苦。五六十年代大修水库时,他响应号召,成了一名修水库的“打石匠”。王叔勤劳又憨厚,每次背石头都舍得下力气,经年累月,他的脊柱受到损伤,直到现在腰也挺不直,腿也跟着变了形,由于家中缺乏劳动力,他在年被评定为贫困户。记得第一次到王叔家去,是一个初秋的早晨。从一条小板路走上去,远远地就听到一阵犬吠,随后就看到他蹒跚着从堂屋探出身来。看到来人了,王叔赶忙喝住了狗,远远地招呼我们进屋。等到我们走近,王叔热情地搬出长凳招呼我们坐下,他自己也找了个角落慢慢坐定,带队的驻村工作队员向他介绍我,说我是他的帮扶责任人,他听到后局促地站起来,喊了一声“廖书记”。我有些惊讶,但马上掩盖了过去,站起来扶着他的手臂说:“王叔,你好,我叫廖星露,你可以叫我小廖,从今天开始我们就要经常见面了,以后你有什么困难都可以给我说,我一定第一时间帮你想办法解决。”说完,我扶着他坐下,他保持着有些僵硬的坐姿,等着我们说话。向王叔了解生产生活情况我仔细地翻看着王叔的“帮扶手册”,看到户头上写着5个人,并且他的妻子和儿子的身份证号码都比一般身份证号码多两位数时,不禁轻轻地问道:“王叔,为什么你妻子和儿子的身份证号码比一般的要多两位数呢?”王叔拘谨地一笑,随即打开了话匣子,向我仔细介绍他妻子和儿子的情况。原来王叔的妻子和儿子都是残疾人,妻子是一级残疾,长年在家卧床,吃药休养,儿子19岁时摔断了腿,现在在浙江打些零工糊口。我一边听一边翻查着驻村工作队梳理的相关补助政策,对照王叔家的情况,把符合条件的政策勾选出来,再一一给他讲解。接着我又询问他们老两口平时在家靠什么维持生计,他站起来走到一边堆放着的竹编旁,笑着给我展示他编的栅栏,我跟上去看到这些栅栏工工整整、方方正正的,不住地夸奖他手艺好,他的笑容终于舒展开来,还现场给我演示怎么划开竹条,要选择多宽的竹条,怎么一条一条地把竹条编上去。我学着他的样子,有模有样地动手编起来,他的笑容也越发轻松了。后来,我隔一段时间就会去麻兰村看望他,每次去他都笑眯眯地,去的次数多了他便改了口,亲切地叫我“侄女”,招呼我吃他种的水果、收的花生。我也会陪着他唠唠嗑,给他讲解最新的政策,帮他打扫卫生,添柴烧火,浇水除草。给王叔送毛巾秋分后,有一段时间天天下雨,突然冷起来,驻村工作队员打来电话说,前几天看到王叔还穿着单衣,我立马和他商量找些冬衣给王叔送去。我清楚地记得那天,当王叔看到我们从包里把冬衣拿出来,准备交到他手上时,他的眼神一下变得很亮,接着有些手足无措地接过衣服,细细地摩挲着,眼眶也慢慢地红了……给王叔送棉被王叔平时总是拉着我说,现在生活好起来了,干部更加团结群众了,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了,他觉得现在很幸福。自从脚踏实地融入扶贫工作以来,每每看到王叔一心感念生活越变越好时,我才真正明白了“精准扶贫”的意义,消除绝对贫困是为了让全中国的百姓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现在,这项载入史册的伟大工程已经全面胜利,乡村振兴的号角已经吹响。我想,像王叔脸上这般满足的笑容就是扶贫工作的最终追求,也是乡村振兴的启航方向。文字
廖星露
编辑
李林蔓审核
张琪
资阳税务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