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行山岳之上,沿途柠檬殊香,北方寒素,这里却是遍野绿意,眼前清爽。我们一行的目的地很明确,便是佛雕之都:资阳安岳古城。早就听友人说,资阳安岳有天下最美的观音造像,慕名而来的寻访之旅,也使得旅途变得轻松。天下之大,为何此处独享最美观音之名?向同行友人请教,方知与其地理相关。安岳,古称普州,治所曾建在铁峰山上。《太平寰宇记》记载:“邑地在山之上,四面险绝,故曰安岳。”临山而居,兼石质坚硬,纹理清晰,形态自然,易于加工,自出匠人。从古至今,安岳素以石刻工艺扬名。而这份传自千年的手艺,如今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安岳,也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石刻艺术)之乡”的称号。如此盛名,自成一脉,得以亲身寻访,更是难得幸事了。我很期待,那穿越千年时光的石刻古韵,将会为人们讲述一个怎样的传奇故事……
雕刻时间的艺术
●毗卢洞安岳石刻一绝——东方维纳斯“紫竹观音”。
惊喜总是在意外中到来。虽然友人一路介绍水月观音(当地人称之为紫竹观音)的精美,但当我身临其中,亲眼得见,在穿越千年的时间杰作面前,还是忍不住发出赞叹。安岳县城东南47公里处,石羊镇附近的撅山上,便是毗卢洞观音堂内石刻佛像“水月观音”所在。远观竹林环绕,直往曲径幽深,前行却是豁然开朗。偌大的空场前,有一老者,依样素描。他的前方,高达3米的水月观音陡然临现,近观,姿态妩媚,面相秀美:柳叶眉清如竹影,丹凤眼柔自含情,小口樱桃吐俏丽,鼻梁高直犹奇峰。远见:翘足而坐,衣纹随形体转折变化,更具仪美秀态,灵动非凡。其风流倜傥、形态沉稳不乏洒脱,面容动人犹见慈悲,果真不负“天下最美观音”之盛名。更有奇者,从三种不同角度观视,竟出现三个不同年龄的女性姿态:老者慈爱-中年贤淑-少女婀娜;三者一体,世间唯此一处。千百年前,安岳的工匠已然创造出多维立体雕塑,古人的智慧真是令后世震惊不已。与别处不同,此处观音造像从端庄严肃,突破佛教规制,转为飘逸雅丽,雕刻精巧细腻,且写实意味浓厚,世俗化、地方化的特征明显。造型被认为“不但完全女性化,而且带有明显的地方特色,是一位典型的四川女性”。在紫竹观音经变相背后有佛洞,“西方三圣”及罗汉像台下,圆形小龛内,密布余坐净供养人,姿态各异,右上方多刻有供养人姓名。安岳石刻的特点虽以宗教经变相为多,但独特之处在于并非照搬经变故事。唐朝时期,安岳人将本地宗教或供养人描绘成佛,塑造生动自由、富于变化的石刻造像,佛院世容之外,也从不同角度折射了中国古代的社会现实和世俗生活,神性与人性在此合二为一。
赞叹之余,同行友人介绍,我面前的安岳石刻工艺,始于南北朝普通二年(公元年),盛于唐、五代和北宋时期。石羊镇毗卢洞之外,另主要分布在华严洞、顶新乡茗山寺、双龙街乡孔雀洞等地。其内容以佛教造像为主,融道教造像于一炉,大多数是摩崖造像,刻工精细,刀法娴熟,匠心独运,有神工鬼斧之妙,不失为我国古代石窟寺院雕刻艺术的宝贵遗产。时间的幻变,也使安岳石窟艺术融贯历代风格:南北朝之秀骨清相、俊逸婉雅,面颐丰满、体态姿美之唐之风韵,更兼宋代独有的装饰华丽,可谓容历朝风貌于一地,在国内极为罕见。尤以北宋为盛,可谓上承云岗、龙门、敦煌,并对大足石刻有深远影响。时间,也就在白云苍狗的风云变幻中,被雕刻为十余万尊各式佛像。石上青苔,崖下石刻;鸟声空鸣,竹影映峰;无言诉说,即已肃然。
来自远古的传承●辨音观音。
对于当地匠人而言,这些历经千年时光的安岳石刻艺术,总是能够带来诸多灵感,而安岳石刻,也便一代代传承。那位在紫竹观音石刻下依样素描的老者,便是其中之一。在他搁笔休息的时候,我与老者攀谈起来,不出所料,这位名为石永恩的匠人是安岳县东胜乡北斗村人,自幼便与石刻结缘。他告诉我说:“把山崖上的石头做成流传千年的艺术品,这会是一件简单的事吗?可以说,这些唐宋时期的艺术品,是许多安岳石刻匠人的‘老师’。”事实上,几乎所有的安岳石刻匠人,都是从临摹古代石刻雕塑开始,石永恩也不例外。其作品沿袭了安岳唐宋石刻古朴典雅、美观大方的风格,造型淳朴。既有线条粗犷的魏晋风格,又有体态丰腴、雍容华贵的唐代形象;既有宋代的工细华美,又有五代的小巧玲珑。
来自远古的传承工艺,在如今仍然保持本色,其工艺流程复杂,大致分为:选料布局、打坯成型、拉刺定型、精刻修光、磨光上蜡等工序。最难之处,在于人物造型临摹。石永恩说:“人物面部每一个角度,表情均不同,难以把握。若想成竹在胸,必先构图,次捏模型,这是石刻的基础。”
或许,任何一个地方,也没有安岳得天独厚的条件,在石刻的行业中,有“石刻匠人,十之八九出安岳”之说。也因此,这些掌握了复杂技艺的匠人,被请到全国各地做工,来到当地,往往是看一眼便知能否造像,邀请者自然礼遇有加。石永恩对此颇为自豪,他说:“这里有个诀窍,匠人不看地理位置,只看石材。一是山体石材有无裂缝。二为石头硬度适中。”山体阔大,如何雕刻佛像?很难想象的是,主要工具便是一锤一凿。先定位,据地形、料形、岩质确定前后、上下、左右的基本方位。在此基础上根据作品外部选型、轮廓、气势、线条、角度进行构图造型,确定“基准点”,其后落凿。石匠用钢凿打,分圆、尖、方形钢凿,采用敲、戳、铲、钻、镂、拉刺等工序。圆钢凿主要用于衣服的纹路,尖钢凿主要用于眼部、胡须等细节。眼睛若要有神,人物面部表情若生动、神态逼真,必用尖钢凿;而方钢凿则用于衣服褶皱的掏空、凹进去的部分。实施规则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上向下,由近到远,由前到后,由粗到细,由实到空。千百年来,安岳的石刻匠人,一直沿袭古人智慧的方法,精准度极高,甚至远超过现代的计量标准。石永恩说:“这就需要掌握石头的脾气,才能够雕刻人物。某种程度上而言,石刻只能做减法,不能做加法,做减法时要准确,否则没有修改的余地。”
在我看来,安岳石刻精、绝、奇之处,更在于其雕工细腻工整、刀法洗练、线条流畅、精简古朴、浑然天成;更兼有雕塑与绘画之妙,形实神似、惟妙韵美,具有中华传统文化所特有的文雅、娴静、秀美的特征。
“搭档”文物与“非遗”●图1汪子明编竹丝画。
●图2竹编作品《王昭君》。摄影/金建辉●图3竹编作品《五牛图》。特约摄影/刘波
千年传统文化土壤,不仅诞生了安岳石刻、竹编,同样得益于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四川素有“竹乡”之称,早在战国时期就有竹制的生活用品。唐时,竹编与生活结合,产生了竹鸟笼、竹椅、竹席等。清朝时期,竹编与文化艺术结合,该时期用竹丝编制的“龙凤席”细薄、光滑、柔软、可折叠,成为皇家御用佳品。安岳工艺竹编以造型精巧、编织细腻、气韵生动而著称,安岳竹编工艺的传承人汪子明告诉我说:“安岳竹编编织精巧,并且坚持手工操作,充分保持了地域及原生态特色。细者能在一寸长度内编进根竹丝,精巧细腻,薄如羽翼;粗者能充分利用竹材的弹性,巧插灵编,粗犷豪放,工致质朴。”年和年,安岳竹编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笔:安岳细席社敬献给毛泽东主席两张工艺竹席,一张席面编织的是“抗美援朝”四个大字,另一张席面是《牡丹·松·鹤图》。那张编织有牡丹、松树、白鹤图案的凉席,不仅编织工艺精湛,而且重量只有四两四钱,受到了毛泽东主席等中央领导的高度评价。此席还拍过艺术电影,保存于北京历史博物馆,可见安岳竹编之精绝的艺术特点。现在,安岳竹编也因其艺术特色,逐渐形成产业化。安岳竹编艺人传承创新,开发了竹丝书画、竹丝宝扇、屏风、座屏等几十个品种。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所编就的竹丝书画既保持了书画艺术神韵,又充分体现传统竹编艺术的风格,其效果和神韵完全可与丝绸、刺绣相媲美,堪称中国一绝。资阳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石朝武在接受《世界遗产地理》采访时介绍,在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资阳市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环境越来越好。石永恩、汪子明等大师级“非遗”传承人不懈耕耘、推出精品,并不断传艺带徒,为省内外多处生产性传承基地培养骨干“种子”,有效实现繁衍传承,扩大了“非遗”项目对外影响;而诸如戏剧类的川剧资阳河流派、安岳曲剧活跃于艺术舞台,传统技艺类的临江寺豆瓣等“非遗”项目畅销城乡市场,可见其传承之盛。
多年前的“资阳人”,作为中华文明源头之一,开启了这片土地悠久的文化史,历代先贤留下了众多宝贵文化遗产。植根于这片厚重的文化土壤,资阳的“非遗”,尤其是安岳石刻、精品竹编等一批精品力作,或创作灵感源于历史故事,或造型构思取材文物原型,自然形成文物与“非遗”交相辉映、独具魅力之特征,更充满传承活力。作为“非遗”传承人的石永恩有个心愿,他说:“中国甚至世界都听说过安岳石刻,到了我们这一代,更要把‘非遗’技艺,一代代地传承下去。让世界知道在中国的安岳,还有这样一门传自千年的艺术瑰宝,使‘非遗’项目生产性传承之路走得更宽更远。
(原文标题:文化遗产续写资阳万年传奇)
文章有删节,更多精彩内容详见《世界遗产地理》3月刊!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在线咨询长春治疗白癜风的医院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