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对四川新时代发展开出“良方”,四川农村的发展振兴始终是总书记的牵挂。而在资阳市雁江区保和镇,17年过去,有一个全镇最差的村庄成了全国美丽宜居村、全国文明村。年轻人留在农村也开起了宝马、路虎。年村里有18名留守儿童,如今只有2名。外出的村民为何愿意回家不走了?到底是什么促成这种飞跃式的变迁?这一切都离不开该村的村支部书记,放弃元的月薪,回乡担任每月元的村支书的女强人。今天,阳爷爷给就给大家讲讲这位村支书的故事。
她的名字叫查玉春,是资阳市雁江区保和镇宴家坝村党支部书记,也是现任的全国人大代表。她所在的晏家坝村离资阳城区17公里,三面环山,沱江与花溪河在这里交汇。17年前,这是保和镇最差的一个村,通往外界的只有一条羊肠小道,17公里外的城市都显得很“遥远”。
年,保和镇要为该村重新物色一名村支书,但是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镇党委在多次走访中,群众都向他们提出:“如果查玉春能回来,我们这个村就有办法了。”
当时36岁的查玉春,在一家建筑公司从事管理工作,一个月收入可以达到元,正是她事业的高峰期。
这时,保和镇党委书记找到查玉春说:“晏家坝不能再“烂”下去,你是党员,是否愿意把担子挑起来!”
虽然当时村支书每月的误工补贴只有多元。但查玉春希望自己的家乡能够变样,接下来的几天,她再三权衡,心里算了一笔账:回去后,如果真正能带领群众过上好日子,人的村人均只要增收元,全村就能增加15万元的收入,这比她一个人过上好日子更有意义,也更有价值。
查玉春向全体村民作出承诺,如果“公推直选”能选上她,她就试3年,如果村子没有变化,她就退职。结果,在村委会集体投票时,32名党员31人投了她,没投的一票是她自己。
当时的晏家坝村村民普遍贫困。查玉春上任后,修通了村里的碎石公路,疏通了灌溉水渠。但是村民年人均收入仍然不到元,年轻人都外出务工,在家留守的老人上半年种麦子,下半年种稻谷。
晏家坝地势平坦,两江汇聚,应该是规模种植蔬菜的好地方。带着这样的想法,查玉春到成都的蔬菜基地去学习,回来后找到雁江区农业局,说出自己的想法后,农业局将当时最优质的花菜种子交给她。
查玉春背着一背篓种子回村,老人都说她头发长见识短。包括她的老公在内,都觉得的她的想法不可行,大家担心田地都种上蔬菜,卖不出去,自家也吃不完。
查玉春没有在意老公的建议,第二天就把自己3亩的红苕秧全部拔掉,全部种上了花菜。并且动员亲戚跟我试一试,关系好的亲戚碍于情面,跟着她种了一些。
那一年,花菜获得丰收,一亩地产出上万斤,售价也达到了8毛钱一斤,一亩地收入元左右。看到好的收成,许多村民心动了,第二年,全村80%的村民开始跟着查玉春种蔬菜,又获得了丰收。
即便是有了成果,村里仍有一两户贫困户不愿意参与进来。查玉春便和几个村干部到贫困户家里做动员工作,贫困户还将信将疑。于是,查玉春和村干部将贫困户地里的红苕秧拔了,帮忙种上菜,让贫困户显著增收。
时间来到年,查玉春在一次沿海农村考察学习回来后,觉得通往村里的碎石路,也可以改建成水泥路。当时如果村里通了水泥路,那可是相当“洋气”。查玉春向村委会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村委会开会讨论,大部分人通过,也有少数人犹豫不决。
消息传到村上,却遭了大部分村民反对。5.5公里的水泥路,预算需要余万元。有人认为查玉春想“吃”钱,也有人说查玉春一个女人修不好路。那些种菜收入稍有增加的村民,也并不愿意把钱拿出来修路。
年8月,村里向上级争取到了以工代赈项目,同时采取“社会捐资与村民集资相结合”的办法,让村民人均出资元。但是,路开修几天了,以工代赈项目款还没有拨下来。钱不够了怎么办?开弓没有回头箭。查玉春带头向亲朋好友借钱,然后带领村支部一班人在信用社每人贷款10万元。路修到1公里多时,村民排着队到了村委会,都自愿把修路款交了。
年11月,晏家坝5公里村公路通车了,村民们自发地买来鞭炮庆祝,足足燃放了半个多小时,查玉春动情地哭了。这是雁江区第一条通村水泥路,接下来不断有人来考察学习。
年,四川省新农村示范点,晏家坝村入选,农家小院改造完成,青瓦白墙的川西民居在通村公路两边建起来,村子的面貌彻底变了。
为了丰富农村的精神文化生活,村里建起了农村书屋,妇女们组织了坝坝舞队。村上也启动每年一届的“好媳妇”“好公婆”评选,“孝道文化必须成为乡村的重要精神风貌,现在随便走进哪家,老人床上的被子都由媳妇洗得干干净净,叠得整整齐齐。”
10年前的农村,没有产业没有支撑,年轻人都不愿意回村里发展,年轻人一走,宴家坝村里就出现很多留守老人、留守儿童。
近年来,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指导下,查玉春带领宴家坝村进行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通过对产业进行优化,外面的业主把投资目光聚焦到晏家坝,蔬菜基地向果蔬基地转换,农业和旅游结合的模式建立起来,小村庄变成了风景区。
在村委会的统筹下,果蔬基地农药、技术等实现标准统一,该村也拿到了全国无公害蔬菜基地,成为资阳城区最大的蔬菜供应基地,许多外出务工的年轻人看到机遇,都回来了。
年,30岁出头的廖志聪夫妇回到村里,在查玉春的建议下,在村里流转土地搞起了花卉苗圃。年,小两口一年收入超过万元,在村里修起了小别墅,既可以照顾父母,也可以每天接送两个孩子上下学。
截至目前,晏家坝村有0多人,原来有多人外出务工,如今一大半的人回到家乡,种草莓、栽葡萄、做养殖、办农家乐。
年村里有18名留守儿童,如今只有2名。这几年,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了小汽车,宝马、路虎等高档车也停在了一些村民家门口。
年,晏家坝被评为全国美丽宜居村庄。年,该村被评为全国文明村。
撰文/田雪皎
(感谢您的阅读)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