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是我们国家的“考试月”,相信这句话一点也都不为过。小到一般的期末考试,大到中考、高考,每年六月,我们都需要用一次次笔尖上的舞蹈,拿到人生的一张张晋级卡······
不过,今年夏日里的一条新闻引起了小编的注意:人工智能首次参加高考。
人工智能机器人准星AI-MATHS,首次公开挑战高考数学考试。通过对年高考北京文科数学卷和年高考文科全国卷II和进行挑战,它分别用时22分钟和10分钟,获得分和分的成绩。
而在另外一个比赛中,智能教育机器人Aidam现场与6名曾经的高考状元同时解答年高考数学试题,完成包括客观题和主观题在内的整张试卷,并按照评分标准得出最终成绩。在录入完整的数学题目后,Aidam仅仅在10分钟内就完成了所有的答题,而高考状元们花了1个小时完成。之后的阅卷结果显示,三组高考状元分别得分为分,分,分,Aidam得分为分。
可以说,人工智能基本已经接近了高考的顶尖水平。是否可以预见:将来,人工智能很可能会像战胜围棋人类高手一样,将全国的高考状元一一打败。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人工智能这么棒,我们还需要学习那些枯燥的知识,辛苦地准备那些考试吗?复杂的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我们还需要辛苦地去背吗?
如果你是一位正在面临期末考试的学生,答案只有一句话——当然要背啦。把考试完成,争取最好的成绩。毕竟,分数虽然不能说明一切,但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你的学习能力。
如果你是一位已经考完试的考试,或者你下一场考试还离你有一段时间,你倒是不妨静下心来想想小编提出的问题:未来的人工智能时代,我们应该如何去学习,以保持自己的竞争力?
其实,这个问题在互联网刚出现的时候就曾经被反复提及过:很多问题互联网上一搜就有答案,为什么还要死记硬背呢?很多东西,比如很多数学公式,我们知道如何去运用就可以,为什么还必须知道它们的原理?现在,人工智能的发展又进一步减轻了学习的负担,很多东西我们真的还要去学习吗?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的态度是:人工智能再发展,有一些知识依然值得我们去学习和记忆。至于原因,小编认为,有下面这样几点:
一是知识本身不是一个个孤立的个体,它本身存在着一定脉络和层次结构。尤其是一些理工科,它需要你先理解底层,才能理解上层的内容。也许一些高层的知识你能够查找到,但是如果你不懂底层的逻辑和知识,即使你查到了,你也未必会如何运用。
二是速度问题。在现阶段,即使你有搜索引擎,有人工智能,你依然需要一个查找的过程。就好像做英文阅读,如果里面绝大多数的词你都不会,即使给你一本英译汉的词典,你也不能够完全理解文字的意思。像这种我们需要多次重复利用的知识,你还是需要背下来的。
第三,也是最主要的一个问题,无论是搜索引擎还是人工智能,它只能为你解决问题,并不能为你提出问题。很多时候,你需要了解一些基本的知识,才能够提的出恰当的问题。如果你全部依赖搜索引擎或者人工智能,相信你也一定问不出什么好问题。
不过,即使是这样,我们也可以预见,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水平的不断提高,也许未来终将有一天,它们将能够解决我们绝大多数的问题,那么,我们该如何对孩子进行培养,以应付未来这个人工智能无所不能的时代呢?也许,下面几个能力,仍然是在任何时代都会散发出光芒的:
01
创造力
预测未来的最好方式,就是去创造它,这是人类区别于人工智能的根本。如果未来人类只能保留一种能力,那最该留下的就应该是创造力。人工智能也许可以海量处理数据、不断自我学习,但人类许多因创造力而凝结的智慧之光人工智能却难以企及。
对于孩子来讲,应该鼓励他们去做他最爱做的事情。孩子要创造,那么他就要有强烈的好奇心,就要热爱,要探究。鼓励孩子去热爱他想要热爱的东西,做他最爱做的事情,最爱做的事情才能做的最好,然后才能让孩子热爱生活,保持生活的热情。
02
艺术感知力
“感性”无疑是让人类诗意栖居的重要支撑,而基于人工智能的理性和逻辑,无法做到真正的“感性”。换句话说,即使人工智能可以用精妙的笔触画出一副印象派的画作,但它可能难以开创一种新的画派,给人更深层次的艺术享受,并推动人类艺术史的进步。因此,在艺术上给予孩子更多地培养,是人工智能时代一条永恒的生存法则。
03
跨界能力
这里说的博学,就是让孩子们掌握更广阔范围的知识和能力。文化、娱乐、艺术都要很好,全面发展。通过博学,可以引导孩子去多了解在某个领域别人都做了什么,然后在此基础上,发现不一样的东西,这些都是未来人工智能很难做到的。
文章部分参考:万维钢 《精英日课》
了解更多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资讯,请长按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