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无论如何也想不到
唱了一辈子的歌
并没唱出什么名堂
而今年近古稀
居然红火起来
她最爱唱的《薅草歌》
年居然被资阳市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个年近古稀的大妈——
终身倾情《薅草歌》
大妈名叫蒋秀芳,今年68岁,家住乐至县金顺乡水竹村。
上个世纪的年,蒋秀芳出生在中江县仓山区华实乡九村一个农民家庭。父亲自己没文化,也不要女儿有文化。父亲不让读书,蒋秀芳就常往外公外婆家里跑。理由很简单,外公读过书,还在当地教小学。蒋秀芳去外公外婆家,一方面是想向外公学点文化,一方面是外公不仅会教书,还会唱歌,民歌、山歌,新歌旧歌都会唱,蒋秀芳偏偏有一幅好嗓子,唱出的歌,非常动听。外公觉得,蒋秀芳不仅歌唱得好,而且脑瓜比较灵活,记性也比较好,不读书就太可惜了。因此,外公帮蒋秀芳说了不少好话,父亲才勉强同意其上学,这时候,蒋秀芳已是13岁,都快长成大姑娘了。
进了学校,学校里本就开设了唱歌这一课。每当音乐课的时候,蒋秀芳就把从外公外婆那里学来的山歌、民歌唱给同学们听,常常赢得同学们热烈的掌声。掌声越多,蒋秀芳唱歌的热情越高,为了有更多歌唱,她经常跑外公外婆家学唱新歌。如果在哪个田边地头听到别人唱歌,她也停下来跟着哼唱。她的记忆很好,只要多听几遍,就会记在心里,不久就会自己唱。有时候可能记得不准确,她就自己猜想,自己编“歌词”,因而不少歌曲都被她编得走了样也走了调。
蒋秀芳爱唱歌却受到父亲极大的反感。父亲觉得唱歌有伤“门风”,太不成体统,因此父亲便暗暗的给蒋秀芳物色对象,准备早早的把她嫁出去。蒋秀芳18岁那年,父亲居然要她嫁给一个40多岁的男子,蒋秀芳一气之下离家而去!
所谓离家出走,其实也没走多远。当年中江县正在修人民渠,蒋秀芳跑到修渠工地,进入修渠大军的行列。施工之余,蒋秀芳施展她的“长处”,时不时唱它几曲。她的歌喉引起工地负责人的重视,工地成立宣传队,她便成了宣传队员。在修渠的日子里,宣传队到处唱歌跳舞搞宣传,为修渠大军鼓舞干劲,蒋秀芳是修渠大军的积极分子,受到工地负责人重视,特别推荐她到德阳去当工人。然而命运却作弄她,使她与工人擦肩而过,最终成了永远的农民。
原来,蒋秀芳20岁那年,她生产队的一个好姐妹到修渠工地找到她,说要给她介绍对象。当时蒋秀芳20岁,已是谈婚论嫁的年龄,加上她讨厌父亲给她介绍那个40多岁的男人,女友来当“红娘”,她二话没说,也没给工地打招呼,拔腿就走。过了几天,蒋秀芳回到工地,工地负责人告诉她,她错过了一次很好的招工机会,德阳一个工厂到工地来招工,工地负责人推荐她,但却找不到她,还派人去她家里找,家里也没人,不晓得蒋秀芳到哪里去了,大好的招工机会就这样“错脱了”,太可惜了。然而蒋秀芳却不觉得可惜。因为,在她看来,她已找到“真爱”,招工不成,她也不愿意再在水渠工地干了,干脆离开工地,“结婚”去了。
原来,前几天蒋秀芳和女友来到乐至县金顺乡水竹村,见了一个年仅17岁的小伙子。小伙子名叫刘胜昌,年出生,比蒋秀芳小三岁。小伙子标标致致,因为年轻,对于谈情说爱还很外行,属于情窦初开那种害羞样儿,蒋秀芳对他“一见钟情”,小伙子也是“没得意见”,婚事就这样定了。
蒋秀芳离开水渠工地,直接就来到刘家。那个年代,也没什么隆重的仪式,用不着过多讲究,割几斤肉,打几斤酒,请几桌客,就把事情办了,两个年轻人就这样成了夫妻。
结婚后的蒋秀芳非常幸福,原因是,比她小三岁的丈夫基本就还是个“刺头毛小伙”,农村话,是“皮都还没长撑”,而蒋秀芳不仅年龄大几岁,而且是在水渠工地干了两年,算是见过世面的人,所以很有主张,一举一动刘胜昌都听她的。再说,蒋秀芳爱唱歌的天性在这个家庭更是得到充分发挥,正是到了刘家,蒋秀芳的歌唱简直就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原来,蒋秀芳的公婆是解放初就加入了***的老党员,在大队担任妇女大队长,并且也是一个爱唱爱跳的活跃分子,金顺流行山歌、民歌,比如流传已久的《薅草歌》等等,更是蒋秀芳公婆的强项。蒋秀芳结婚到水竹村的时候。大队组织文艺宣传队,蒋秀芳理所当然成了宣传队的骨干。当时,从资阳下乡的两名女知青,也喜欢唱歌,白天劳动,晚上年轻人就聚集到一起,互相教唱歌曲。蒋秀芳的公婆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教唱蒋秀芳和知青们不少山歌、民歌。要学唱的新老歌曲太多太多,蒋秀芳就买了个当年最时髦的笔记本,一首一首写了下来。而今蒋秀芳还保存着这本歌词,竟有多首。
刘胜昌有弟兄姊妹7人,两个知青,再加同院子其他青少年,每当晚饭后,年轻人就你一曲我一曲把整个院子“抬了起来”。宣传队经常排练节目,排好了就演出,村里演,乡上演,蒋秀芳当了妈妈,同样到处去演。刘胜昌的任务就是背起吃奶的女儿,蒋秀芳演到哪里,刘胜昌就把女儿背到哪里,演出完了再一起回家。
除了演出,蒋秀芳的歌声更是响彻在田边地头——那就是唱山歌、民歌,《薅草歌》当然是经常的必唱歌曲。由于蒋秀芳唱《薅草歌》最出色,很多年以后,去水竹村问起蒋秀芳的姓名,知道的人不多,但是说起“那个会唱山歌的人”,却有不少人都知道并给指明去蒋秀芳家的道路。
随着土地承包到户,过去那种密集型劳动场面开始转变成分散型,那种众多村民在一起薅草劳动的大场面再也无法见到,各家各户田间劳作的随意性、单干性,加之近年来打工潮的影响,使田间艺术表现形式渐行渐远,甚至有可能会完全丧失。作为金顺镇为数不多的《薅草歌》传唱人,蒋秀芳仍然还在坚守。年,金顺镇开展农村文艺调演,人们推荐蒋秀芳上台演出,她的《薅草歌》受到相关专家的青睐,之后即被列为乐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而今虽然很少在田间地头高唱《薅草歌》,但《薅草歌》却以舞台表演形式继续流传。蒋秀芳领唱的《金顺薅草歌》,年亮相资阳电视台,年上四川电视台。年居然又被资阳市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蒋秀芳为此感到非常欣慰,觉得《薅草歌》还会有强大的生命力。得知资阳市非遗办公室去她家调研,她激动得半夜没有睡觉,连夜赶写了一首新歌词,以备调研时即兴演唱:
金顺镇就是好
感谢党的好领导
改田改土修公路
村民个个齐欢笑......
完
资阳大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