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时读红楼,就是看一看大观园的热闹,再为宝黛的凄切爱情掬几把泪水,只看到了情情爱爱。
但如今人到中年,有了自己的孩子,回过头来再看,竟发现它竟然是一部育儿宝典。
01
担心隔代育儿,孩子就得自己养
因为种种原因,现在很多父母选择将孩子托付给老人。但隔代育儿却同时会产生很多问题,贾宝玉就是最好的例子。
宝玉衔玉而生,长得最像他的祖父,又生的讨喜,所以贾母格外喜欢他,从小便养在身边。
宝玉不喜欢读书,每当贾政要呵斥他时,贾母都会拦着,所以很多时候贾母便成了他逃避功课的避风港。
不仅学习上如此,生活上也是。有一次贾政因蒋玉菡将宝玉痛打了一顿,贾母大发雷霆,不惜将儿子贾政大骂一顿。
正是在这种溺爱下,宝玉被养成了一个“小霸王”。不过所幸的是宝玉本性不坏,贾母与儿子儿媳之间也没有太大的争执,宝玉虽然没长成贾政所希望的样子,但也没做很过分的事。
但现实生活中呢?
由于两代人的思想不同,教育方式不同,就更容易产生矛盾,甚至亲子关系也会变得很差。
将孩子交于老人带时,虽然换来了一时的轻松,但也失去了更多。
错过了孩子成长的一些重要节点,错过了一些重要的时刻。亲子关系变得疏离淡漠,每当想要触碰之时却又无奈收回手。在孩子那里得不到尊重,也体会不到爱。
所以,如果我们能够自己带孩子,就尽量不要让老人帮忙带。哪怕万不得已,每天也要抽出固定的时间来陪伴孩子,不要让孩子觉得父母缺席了他的成长。
自己的孩子,就自己负责。
不要当一切都来不及时,才后悔当时没有亲力亲为。
02
母亲层次低,孩子不好养
说起红楼梦里的母亲形象,有两位对比特别鲜明。不仅是为人处事还是教育观念都天差地别。
愚蠢自私的母亲当如赵姨娘。清代有位红学家曾这样评价赵姨娘:“天下之最呆、最恶、最无能、最不懂者无过赵氏。”
赵姨娘本是丫鬟出身,后来又成了贾政的姨娘,生下了贾环和探春一双儿女。
她嫉妒凤姐的嚣张和宝玉的得宠,三番两次要将凤姐与宝玉置于死地。
赵姨娘的心狠手辣和愚昧无知,成了儿子贾环最直接的“榜样”。赵姨娘的另一个女儿探春,从小自立自强,用自己的努力,活出了另一片天地。
然而,她的母亲赵姨娘,却是探春一辈子碰不得又说不得的伤口。
有这样一个愚蠢自私的妈,连凤姐都为她遗憾:“好个三姑娘,我说她不错。只可惜她命薄,没投生在太太的肚子里。”
最终,她养出的一双儿女,一个心术不正、心狠手辣,一个不认她、急于与她划清界限。
都说“母亲什么性格,就什么命”。
对孩子最深的伤害,往往来自最亲近的人。
母亲的愚昧自私,毁掉的是孩子一生的幸福。而另一位有远见的母亲,李纨却是另一番模样。
李纨青春丧夫,带着年幼的儿子贾兰,过上了孤寡生活。
她故意选择简朴清贫的“稻香村”居住,为的是让孩子远离富贵和奢华,养成勤俭的品质。并且常陪伴其左右,督促其苦读、用功学习。
或许在别人看来,身为母亲的李纨有些“绝情”。
可她“绝情”恰恰是有远见的最好体现。既然母亲注定无法陪孩子走到最后,就应该早点放手,让他直面生活。
既然孩子的人生必然经历风雨,那就不该让他从小生长在温室里,失去了迎接风雨的能力。
正是因为有这么一位有远见的母亲,贾兰比宝玉多了一份坚韧,在长大后活出自己想要的模样。
龙应台曾说:“真正的母爱,是一场得体的退出。”
真正的好母亲,不是让孩子在蜜罐里长大,而是在该狠心的时候狠心。
只有孩子敢于走出自己的舒适区,才有机会羽翼丰满,展翅翱翔。
03
夫妻步伐一致,孩子要一起养
重看《红楼》时,很深的一个感触就是:贾宝玉家不是典型的诈尸式育儿吗?
印象中,宝玉和父亲贾政鲜少有待在一起的时候,几乎每次贾政出场要么就是问宝玉功课学的什么样了,要么就是宝玉要挨打了。
在这种情况下,宝玉也是极其害怕父亲的,每次只要知道贾政不在家时就格外开心。态度转变最鲜明的是有一次贾政叫宝玉去书房问功课,宝玉在房内时诚惶诚恐,唯唯诺诺,但刚踏出门时就和一个下人开始说说笑笑。
贾政嫌弃宝玉不求上进,只知和一堆女孩子混在一起,认为没出息。
但是其实他也没有尽到一个父亲的责任。
由于缺乏父亲这种“阳刚”的教育,宝玉的性格是偏女性化的,情绪也更多愁善感。
这归根还是父位缺失的问题,试想,如果贾政和王夫人一起更多的参与到宝玉的成长中来,宝玉也不会形成这种性格。
一个家庭中,最好的教育应该是双管齐下,击鼓传花。而不应该是一个人诈尸,一个人无奈。
商讨一致的教育理念,确定一致的教育方式,倾注一致的感情。
夫妻步伐一致,才能养出身心健康的孩子。
上面提到了贾宝玉父亲的缺位,通常情况下,父位缺失将会导致母亲对孩子过度依恋与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