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资阳交通
资阳医院
资阳美食
资阳新闻
资阳房产
资阳天气

资阳市税务系统扶贫印记第一书记方炜的平凡

一碗面·一股劲

一碗面,是第一书记的决心

一股劲,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力量源泉

一碗面

在张家祠村,农历五月的清晨,是一天中气温最适宜的时候。村里新修的水泥路上,各种嘈杂的声音响起。进城务工的村民骑着摩托车、电瓶车呼啸而过,惊起阵阵犬吠鸡鸣;伴随着机器声的轰响,三三两两的工人抽着纸烟,吆喝着水泥罐车走走停停;坚守在公益岗位上的大爷大妈一如既往地敬业,拿着大笤帚一面哗哗扫地,一面叉着腰教育乱丢垃圾的村民。“再晚点天就热了,我们早点来可以多干点活。”踩着露水、伴着蛙鸣,集体经济管护队员们扛着锄头、背着喷雾器,向着柑橘树林出发……

这个深藏川中丘陵的村子近年来发生的变化是令人吃惊的。村民们十分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干部的真帮实扶,让家乡改变了贫困面貌,让大家走上了致富之路。

农历六月,抽穗的水稻正在疯长,又到了贫困村第一书记们最忙碌的季节,张家祠村的第一书记方炜也不例外。

立项的基建工程必须如期完工,天天得往工地跑,解决施工方与务工人员无休止的扯皮;集体经济必须要有收益,看着百十亩1米高的柑橘苗,按全村劳动人口人均6元计算的“净利润”差点让方炜挠穿了头皮;幸福超市必须持续开下去,不能减退贫困户的内生动力;“两不愁三保障”大排查、“一超六有”对标补短,各种巡查督导让大家应接不暇。正在大家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国家脱贫攻坚成效普查来了,这时的方炜只觉脑袋嗡嗡作响,真想一头栽进秧田里……白天他要和村干部遍访贫困户,晚上得在办公室整理资料,恨不得把一天掰成72小时来用。上午十点,方炜在田坎上孑孓而行,啃着早上没来得及吃完的咸菜饼子,冷硬中夹杂着咸苦的味道,这味道同那农村工作中领悟到的苦涩一般……勿以事小而不为,群众的事都是我们的大事,不光得记在本子上,还得落实在行动中。下午一点半,和几户贫困户掰扯了一上午的方炜,感觉脑袋有点昏、腿脚有点胀,扇呼着紧贴在前胸后背的衣裳,一口气闷干了茶盅里的水,连茶叶都混着冲进了嘴里,咀嚼着苦后的回甘,些许的滋润仿佛又能支撑自己再干几个小时。

继续走在烈日炙烤的田坎上,看着龟裂的旱地,他总爱自嘲,自己和烤肉的区别好像只差一撮孜然……有人笑问,怎么不打伞?在村里当了这么久的第一书记,他心里可是通透着呢,要跟村民们打成一片,打着伞下田入户那就和群众隔了不止一把伞的距离了。

忙活一整天,终于走上了回家的路。在张家祠村,方炜和另外两名头发花白的驻村工作小伙伴组成了一个临时的家。安置房里挤着三条大汉,夜夜枕着蚊子的嗡嗡声和此起彼伏的呼噜声入眠,吃住全在村。回到家后,方炜的脚又肿了起来,来不及顾及双脚,咕咕作响的肚子早已敲响了警钟。三个人六目相望,谁也没有精力做饭了,默契捧起了各自的老坛酸菜面……“高端的食材,往往只需要最朴实的烹饪方式”,《舌尖上的中国》在这几平米的宿舍里再次上演。起锅烧水、作料入面、冲水入碗、静待三分钟,用牙齿撕开一根来自漯河肉联厂的火腿肠,随意掰成几节,抛肠入面,汤汁浸透,反复搅拌,相互融合,一碗自制老坛酸菜泡面满香上桌,而后只剩下呼哧呼哧的吸面声。对方炜而言,这碗泡面是他扶贫路上的精气神,是他每日与村民打交道的味道,是这世间最弥足珍贵的食材,也是味蕾上最华丽的绽放。他相信,每天一碗面,是对每日工作的小结,是这个小家最令人惦念的淋漓酣畅,也是这扶贫路上最真实的味道。

“北上广不相信眼泪,贫困村不吝啬汗水。”从派驻下村以来,方炜早已习惯了这样的生活。这不,满血复活的他喝完面汤、打着饱嗝又愉快地向下一个贫困家庭走去……

一股劲

初夏的天亮得早,墙上的钟还没指向六点,屋外已是天朗气清。伴着头遍鸡鸣,就着朦胧天色,隐约看到一个忙碌的身影,不断穿梭于灶台、猪圈、鸡舍之间,动作麻利而娴熟。不大一会儿功夫,屋顶上炊烟袅袅,鸡鸭扑腾着翅膀冲向田野,一切如此祥和宁静而又鲜活生动。“等会儿男人要骑车几十里去干活,顺便上街给读大学的大妹子寄点钱,二娃子要走几里路读书,早饭可不能晚了。送了娃回来,路上还可以采一背篼桑叶,夏蚕要二眠了,得照看仔细,还指望着卖了蚕茧贴补化肥钱。村上集体经济栽的柑子树又要除草打药,今天还得再约几个人才干得完……”此刻,灶孔里噼啪作响的火,映红了灶门前李大姐满是思绪的脸。

李大姐,童家镇张家祠村二组村民,全家4口人。几年前,爱人陈大哥患大病,高昂的医药费几乎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大女儿正在读高中,二儿子也还小,花钱的地方太多……她一个人扛起了家庭的重担。镇村两级干部了解情况后组织村民开展评议,将其纳入了贫困户。虽然李大姐极不情愿成为贫困户,但是面对生活的压力,她只能选择暂时妥协。尽管如此,生活的棱角却并未磨掉一家人的志气,相反,“贫困户”的帽子更加激发了一家人脱贫致富的决心。如同中国农村万千勤劳善良的农村妇女一般,李大姐在左邻右舍眼中就是一位铁娘子,家里家外一肩挑。在村上既担任集体经济管护队队长,牵头负责张家祠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余亩爱媛38果冻橙的管护工作,又挑起了公益岗位护路员的重担,负责9.6公里村道中近2公里的清洁卫生,在家负责种植养殖、照看两个孩子,日子就这样一天天周而复始。男人拖着并未痊愈的身体早出晚归,女人在家门前屋后忙里忙外,种庄稼不落旁人,猪鸡鸭鹅鱼兔六畜兴旺,养蚕剥茧更是一把好手,挑粪打药、栽秧打谷样样精通,小小的个头,足足的精神,硬是把日子过得忙碌而充实。

辛苦努力终有回报。年,丈夫陈大哥赴云南务工,月工资元以上且月月兑现;大女儿大学毕业,结婚外嫁,有了自己的小家庭;村里家中就剩下李大姐和小儿子。有了丈夫稳定的收入和女儿的帮衬,再加上李大姐在公益岗位和管护队的工资,以及享受村里落实的产业到户补助和外出务工补贴等一揽子稳定增收政策,李大姐一家的经济条件大为改善,年度家庭总收入达到元,刨去各类支出,家庭人均纯收入达元,超过年建档立卡贫困户收入及格线一倍以上。荷包渐渐鼓起来了,信心也慢慢足起来了;入院入户的水泥路铺到家门口,院坝也换成三合土了,雨天再也不用趟稀泥了;家里冰箱彩电置办齐全了,连灶台都安上了抽油烟机和净水器;赶集天看到几十元一斤的牛肉,也有底气买上一块带回家了;盼了很久的电瓶车全款拿下两台,一台两轮的用来接送孩子上学,一台三轮的用来收粮打谷。“嗯,就是这样。以前我们人穷志短,啥都不敢想,现在生活富起来,过上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好生活!”面对驻村干部的手机镜头,李大姐幸福地笑了,劳动人民的愿望,总是这样质朴。回顾在脱贫道路上奔跑的这几年,李大姐感慨道:“脱贫不能等靠要,致富不可睡大觉。好日子是拼出来的,只要凭着那股劲,精神不倒,再难的日子,总能熬出头!”如今的张家祠村,一大波产业发展起来,一大批新房子盖起来。不管是在外辛苦打工还是上山下田劳作,他们不等不靠、不吵不闹、不怨不气,拧着那股拼搏的劲,用双手让自己挺直了腰板,过上了好日子!

一碗面,是第一书记的决心;一股劲,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力量源泉。有了决心和动力,在乡村振兴的大路上,迎接我们的就是光明!

文字

方炜吴倩雯

编辑

李林蔓

审核

张琪

资阳税务



转载请注明:http://www.ziyangzx.com/zyms/2636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