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咱们中国,各种各样的戏剧音乐学院多如牛毛。仅仅国家级的艺术学校,就有中国戏曲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至于全国各地的戏剧戏曲音乐学院更是数不胜数。
然而说起来可能没有人相信,中国第一个戏剧音乐学校,居然成立于咱们资阳!资阳人真的是太牛啦!今天阳爷爷就来讲讲咱们四川川剧高腔“资阳河”流派与有史以来全国第一个戏剧音乐学校的来龙去脉!
话题又得从咱们“资阳人”头骨化石说起。
年3月,修建成渝铁路桥时,人们在一号桥墩挖出了远古人类头骨化石,专家认定化石为多年前的女性头骨,并命名为“资阳人”。与“资阳人”化石同时出土的还有许多种哺乳动物化石。“资阳人”化石和动物化石说明咱们资阳雁江这地方,年前就十分适宜人们生活居住。
可以想象,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最先靠采集野果生存,野果不能满足生活需要,于是就到树林里捕猎野兽。捕猎野兽是一种危险的行为,如果遭到野兽反扑,人们就会“啊!啊!啊!”大喊大叫震慑野兽。当人们围在一起分享捕获的野兽时,就会感到高兴和快乐,有人更会发出高兴的叫喊,无论是打猎震慑野兽的叫喊,还是因为高兴而从嗓音里发出快乐的声音,都被后来的理论家们说成是“徒歌”,“徒”就是一人的意思。如果一人发出叫喊,更多的人跟着附和,理论家们又把这种附和称为“相和歌”。久而久之,于是就形成一种娱乐的形式。这,就是音乐的最初来历,也就是后来川剧高腔一人唱众人帮腔的原始雏形。
历史学家证明,任何音乐都发源于人们的劳动和享受劳动成果时的高兴与快乐。“资阳人”头骨化石以铁的事实证明,有人类就有叫喊,由叫喊发展成音乐,有“资阳人”自然就有资阳人最先的音乐。
正是因为“资阳人”的存在产生了原始的音乐,聪明的资阳人不断的研究、创造和发挥,不仅以人的嗓音发出音乐,人们在不断的劳动中发现了各种各样器物也可以发出声音,而且这种声音经过加工还特别动听,于是,人声与器物结合,使音乐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巴蜀最有名的音乐人就是咱们资阳的三贤、孔子的老师苌弘。苌弘把音乐带进了天朝,孔子拜苌弘学习音乐,这个铁的事实已是无可争辩。
苌弘之后,资阳的音乐还在不断的演变,音乐配上唱词,同样唱进了皇宫。这个唱进皇宫的人又是资阳三贤的王褒。这个,又是铁打的事实。汉代巴蜀地区最有名的三大文学家是司马相如、杨雄、王褒。王褒学识渊博,擅长写辞赋,尤其爱好音乐。他把他的辞赋《中和乐职宣布诗》配上音乐,唱进皇宫,受到汉宣帝的赞赏和喜爱,于是把他召进宫中,做了皇帝身边的大臣。王褒运用他的诗歌配上音乐,治好了皇太子的抑郁症,皇太子后来当上了皇帝,这就是汉元帝。诗歌配上音乐可以治病,可见王褒的音乐是何等的美妙动听!
再往后,又一个资阳人把资阳音乐推向皇宫,这又是资阳三贤董钧。董钧不仅是汉代有名的儒学专家,更是汉代礼乐大师,董钧在皇宫里主要的工作就是制定礼仪礼乐,皇宫里无论皇亲国戚、大臣将相或是国家举办庆典祭祀活动,都要礼乐喧天,这样的礼乐自然是最高规格、最为动听。
正是“资阳人”化石的发现,表明了有人的存在就有声音的发生和发展,也正因为有资阳“三贤”精通音乐从而进入最高天朝、进入皇宫的巨大成就和影响,资阳的音乐便一如既往,长足发展。年,资阳城南天台山和城东文明寺岩墓出土的汉代陶俑,有吹笙的,有弹琴的,有跳舞的,还有扶着耳朵倾听琴声歌声,可见那时候咱们资阳人在音乐歌唱方面已是深入人心,就是离开人世,陪葬品都离不开音乐了。
后来,资阳音乐更是蓬勃发展。唐宋时期便有杂剧了。到了元代,文艺家们把本乡本土的民歌、民谣、秧歌、抬工号子、船工号子、婚礼赞腔、丧葬法事腔、哭嫁腔、号丧歌、巫歌、道教神歌、僧侣歌等等融合在一起,经过几代人的演变,于是就形成了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川剧高腔。
到了明代,川剧高腔更趋完整系统,在宋元杂剧基础上形成许多以讲述一段故事并配以各种打击乐器的折子戏,演唱十分盛行。明朝嘉靖十六年(),资阳知县卢湘更是“独出心裁”,居然借修建城隍庙宇的时候,专门设计了一个万年戏台,在5月28日城隍菩萨生日这天,利用新修的戏台搞演出。
这一下可热闹了,前来看演出的人山人海、空前绝后。后来许多外地演艺人也跑来资阳,以在资阳的城隍庙万年戏台子演出为荣耀。这些演出艺人,大都吹捧、宣扬统治阶级的英明为演出剧本,地方官员也把这种宣传当作政绩上报朝廷。清朝康熙皇帝就亲自给资阳城隍庙万年台撰写了“玉书楼”加以褒奖。
这下可不得了,资阳城隍庙万年戏台更加火了。不仅每年5月28日城隍菩萨生日要在万年台演出,而且每个月都要进行演出。而演出时间最长的,则是过年前后,整整要演两个多月。当然了,演出不限于资阳的艺人,四川各地都有艺人前来演出,一个戏台子当然不够使用,于是又修了东岳庙万年戏台。这一来,借修庙宇建戏台更是在资阳成了风。尤其乾隆皇帝亲赠御匾,资阳大修戏台便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话说清朝乾隆二十年()的一天,资阳县城音乐齐鸣、锣鼓喧天,大队人马浩浩荡荡,上至天朝大臣,下至省县官员,一齐涌来资阳,队伍中抬着一块金匾,上书“显忠大王”。
这块金匾可不是简简单单的文人墨客书写,而是乾隆皇帝亲笔所书。
乾隆皇帝为什么要不远万里独一无二的给资阳送一块亲笔题写的金匾,说法多种多样,最靠谱的说法是,有一年,四川组织戏班子进京演出,资阳戏班子演得很出色,博得乾隆皇帝欢喜。乾隆皇帝听说资阳的戏班子长期在城隍庙里演戏,很多戏剧都是地方士绅和民众自发掏钱,演出不少还愿的曲目,这些曲目又是在城隍庙里演出,时间长了,就感动了城隍菩萨,菩萨就保佑资阳民众风调雨顺,年年幸福。据说,菩萨显灵,还打败了暗中造反的邪教。乾隆皇帝听了非常高兴,居然就亲笔书写了“显忠大王”的金匾,派出大臣护送资阳。
资阳川剧泰斗吴欣兰老先生在他的文章里说,“金匾由京师送往四川省会成都,再由成都护送到资阳,沿途官绅商贾设香案迎送,资阳知县杨周冕率领全体官差衙役、绅士商贾在临江寺驿站备案恭迎。附近州县无数民众也涌来朝拜、参观,沱江沿岸,人山人海,好像蚂蚁一样云集,又像蜂群一样拥挤。”
乾隆皇帝的金匾挂在城隍庙,本来就赫赫有名的资阳城隍庙更是声名鹊起,格外响亮。而为了庆祝皇帝钦赐金匾,城隍庙万年戏台的演出也是一场接一场,一天又一天,外地来的演出班子,都想在皇帝钦赐金匾的戏台上露露脸显显身手,等着演出的人们没地方演出,就地扯圈子演坝坝戏,县官看到了这种情况,觉得有利可图,于是就发动民众大兴土木,以建庙宇的名义修戏台。单是资阳县城就修了九宫十八庙,几乎每个庙宇都有戏台。
这还不算,当时资阳有48个场镇,每个场镇都修庙建戏台,据统计,全县有庙宇95座,修了戏台的就有78座,修得较多的,如伍隍、丹山等,少则三四座,多则四五座。这样一来,全省各地涌到资阳来唱戏的,更是争先恐后,演出水平高的,在城里演;水平次一点的,就到乡镇去演,轮流不断。那时候,就像现在的汇演,资阳成了全四川独一无二的汇演地。
全省各地艺人涌到资阳,人人都想在最有影响力的城隍庙万年戏台上显显身手,比比高低,这种状况促使艺人不断追求高标准,赢得更多喝彩。资阳是汇演之地,也算是东道主,演艺就应该更加高强。当时,资阳有9个演出团队,各个团队都有长短、各有千秋,水平参差不齐。有一个人看到这种状况,就成立了一个研究社,专门研究各个剧社的长短。这个人本来的名字被人忘掉了,只知道他的官名“姚翰林”。
姚翰林出身于资阳一个富户人家,从小精通书经,因为资阳老老少少都以咏歌唱词为乐,姚翰林也不列外。他20岁获秀才,26岁省城考试又中举人,被点名进京参加殿试,谁知道这届考官徇私作弊,本以为可以考上秀才的姚才子,仅仅点了个翰林。翰林的工作仅仅是抄写材料、编写资料,姚翰林心高气傲,觉得这是大材小用,一气之下回到资阳,再也不想进入仕途。当时资阳各种演出团队极为兴盛,水平各有千秋,姚翰林便召集一些喜好川剧高腔的爱好者组成一个“同乐戏曲研究社”,专门从事戏曲研究,积累了戏曲精华。
后来,姚翰林的儿子姚艮门运用父亲积累的川剧精华,干脆举办了一个戏曲学习班,专门培养演艺人才。学习班名为“玉明科班”,吹拉弹唱、敲锣打鼓,川剧所需的行当,都可以通过学习班学习培训。这个学习班,不仅四川独一无二,就是全国也是仅此一家。所以说,这个戏曲培训班,就是咱们资阳人创造的、全国第一个戏曲学校。
之后,除了资阳,四川各地都向资阳学习,纷纷办起戏曲学习班,川剧也形成了四大门派。
值得骄傲的是,其他三大门派都是以方位地域命名,如川西坝派、川北派、川东派,按说以东西南北区分,另一个就应该叫川南派。然而,因为资阳人是蜀人祖先,由喊叫而发展为歌唱以至于创造了川剧高腔,资阳的名气太大太大,因而川南派不叫川南派,而是以资阳命名,资阳、简阳、资中、内江、隆昌、安岳、乐至、威远、荣县、富顺、仁寿、井研、嘉州(今乐山地区)叙州(今宜宾地区)泸州、昌州(今永川地区)等16个地区,又在沱江沿岸,资阳加上沱江河,因而称为“资阳河”流派。川剧“资阳河”流派不仅源远流长,而且盛名冠首,人们说起川剧,自然要说川剧高腔,说起川剧高腔,自然就要说起“资阳河”流派,它们,确实是咱们资阳的骄傲!
猜您喜欢往期精选▼惨!安岳内安路发生一起严重交通事故,摩托车上两人被甩飞,现场死亡
资阳女老板被杀5年后,凶手返回案发现场百米外开店被抓
最新!持刀枪抢劫百万黄金资阳警方历时20小时抓获两劫匪
吓人!资阳一小区近3个月无人收水费,竟收到欠费两万多的水费催交通知
资阳半月山大佛即将被打造成国家5A级旅游景区,计划占地亩!
资阳离地铁到底有多远?看完这篇文章或许能有答案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下载资阳大众网APP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