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见习记者王祥龙记者田雪皎摄影报道
鸡鸣犬吠,屋舍洁净,缕缕炊烟从厨房飘向湛蓝的天空,资阳市雁江区祥符镇小高村的这一幕让人印象深刻。1月12日,封面新闻记者走进这座“生态村庄”,感受在发展与生态中和谐并行的小山村。
“每年区上、镇上补贴我们经费5万元,其中三万元都是投入到环保工作中。”小高村村支书童志超介绍道,破坏生态环境的事情他们不做,依靠蔬菜、果树种植业,村人均收入可达到每年1万余元。
垃圾分类回收生态在老李家扎下根
村民老李,名叫李书祥,今年50岁,他的家就在与村委会一路之隔的小山脚下。忙完地里的活,老李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收拾屋子,一楼客厅内废弃的塑料瓶,被他捡起来放入小院角落里的可回收垃圾桶内。
“这里有两个垃圾桶,一个是装可回收的,主要是一些塑料瓶、纸箱,另一个是装不可回收垃圾,废弃油漆桶居多。”李书祥告诉记者,他家和隔壁邻居共用这两个垃圾桶,家里产生的垃圾分类放入垃圾桶等待回收。
分类回收垃圾桶,放在这里已经2年多。年,村集体出资购买垃圾桶,贴上分类标签放在村民家小院口,并将分类回收理念传递给村民。
“刚开始不适应,也没有用起来。”李书祥说,但当他发现有了垃圾桶后就有专人每周一次的回收,把垃圾处理得干干净净,于是他再也不乱扔垃圾到后山。同时,这样也避免了风一来一股臭味的日常。
在老李家门口的醒目位置,一副星级文明户的牌子吸引了记者的注意。村支书童志超介绍,星级文明户考核标准严,每年从户村民中选出10户获得此称号,爱护生态环境,是重要考核标准之一。
60%经费投入环保向水果种植业要发展
“每年区上、镇上补助我们5万元,其中3万元都用来搞环保。”村支书童志超给记者算了一笔账,15个社就有15个保洁员,每人每年元,优秀的还有元奖金。村里有2人负责垃圾回收,每人每年2元,优秀的奖励元,加上添置设备,年花费3万元。
小高村有5处垃圾回收池,每天收集的垃圾都在被回收这里,由祥符镇统一进行回收。村委会每个星期都会对垃圾回收情况进行检查督导,确保没有白色垃圾污染。
“这些投入都很值得,村里的生态环境比以前好得多,森林覆盖率达到36.5%。”童志超介绍,小高村处于九曲河上游,如果有污染,遭罪的可不止他们一个村。
想要环境好,布局污染企业、开山挖土没有可能。小高村立足生态保护,同时发展经济的目标,走出了一条新路子。
在村委会后面,30余亩的田地里,一片白茫茫。砂糖橘幼苗正在两层白色薄膜覆盖的“温床”里茁壮成长。
“我们采用的是集体加合作社加农户的模式,发展水果种植业。”童志超说,这些苗培育出来,大部分都会被移栽到村民入股的合作社田地里,苗子卖了,水果收了,村民就可以赚钱,同时,三瓜两椒等也在村里广泛种植。
年,该村0多名村民人均收入达到1万多元,每人存款平均在3万元左右。如今,走在资阳市“两县一区”的田间地头,稻虾共生种养殖、新型种植业、农旅结合等生态发展形式遍地开花,凸显生机、绿色、活力。生态发展带给人民美好生活,唱响着美丽繁荣怡然资阳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