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到成都,除了美女还能有什么?
当然是吃啦~
火锅、铁板、烤鱼、干锅,
不管是谁,到咱成都来吃一圈,只有一个字:
服!
然而会玩儿的成都人并没有止步于吃,成都市第五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单公布,20项新入选项目中,吃的就有7项!
此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共有20项新入选项目,其中美食类就有7项入选,成都不愧是吃货的天堂啊~接下来晚妹儿为大家一一介绍。
传统美食简阳羊肉汤
简阳羊肉汤的独特,主要得益于简阳山羊品种的不断改良和羊肉汤制作工艺的不断创新。简阳大耳羊由美国努比羊与简阳土羊杂交形成。独特的品种优势和良好的自然生存条件,铸就了其特有的细嫩肉质。
以此作为主要原料的简阳羊肉汤,再加上精湛的烹饪技艺,自然汤鲜味美,香气四溢,让人赞不绝口,留恋忘返。也正是凭借这独特的味道,年简阳羊肉汤才在几万个参赛菜品中脱颖而出,入选全国30道奥运健康美食,成为其中唯一以羊肉为主料的汤类菜品。
石桥挂面
石桥挂面,是四川省资阳简阳市石桥镇的著名特产,该品用料精良考究,所以条细如丝,中间空心,煮不浑汤,不泥不断,口感柔滑;煮好的面条隔夜回锅,仍如鲜面。史载“石桥挂面”创于宋代,盛于元代,系手工制作,配料、制作、用水,属传内不传外的“祖传秘方”,因此产量甚小。
石桥挂面又称“高架挂面”,有顺口溜如是说——自从“离夫”以后,朝日“打扮搽油”;结交两根“光棍”,周身“摆弄风流”;只说“天长地久”,谁知“刀切两头”。民间的“顺口溜”,极尽幽默夸张之能事,以辛苦的劳动类比寡妇风流韵事,短短几句,惟妙惟肖地道出了“石桥挂面”从原料小麦加工,到成品制作的全过程。
川西麻鸭
此批入选的川西麻鸭传统腌卤制作技艺,包括九尺板鸭传统制作技艺、清流板鸭传统制作技艺及温鸭子传统制作技艺。
彭州市九尺的人们历来就有养鸭子的习惯,年九尺镇被四川省誉为"板鸭之乡"。早在明朝,九尺板鸭已颇有名气,是当地待客宴宾的必备菜式。九尺板鸭分干板鸭、卤板鸭两种,做工讲究。
新都区清流镇的板鸭选材独特,清流板鸭是用没有喂养饲料的麻鸭子,俗称"土鸭子"来制作。成品其形如长颈鳖鱼,食之五味俱齐,耐人寻味,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早在民国34年就远销省内外。制作工艺独特,多采用名贵中药材,配以各种香料。清流板鸭最大的特点是色泽红亮,皮脆肉嫩,肥而不腻,咸淡适宜。
蜀之源白酒
成都蜀之源酒业有限公司位于中国著名白酒原酒生产基地,这里气候温和、空气湿润、土壤肥沃,优质地下矿泉水丰富,适宜酿酒的微生物群系在这里生长、聚集。整个大邑县,就是一个天然酿酒生态园,一个优质原酒的原产地。
蜀之源采用西岭雪山冰雪融水酿酒,并传承了酒乡千年酿酒工艺,加上引入的白酒技术精英和科研人才,保证酒质的一流水平。
新繁泡菜
新繁泡菜脆嫩芳香,风味独特,含有丰富的维生素、氨基酸。有解腻、开胃、健身的功能。新繁泡菜是新都区国有新繁泡菜厂生产的特色泡菜,它的品种有3大系列、35种。年产量吨。主要原料是蔬菜、食盐和若干辅料。
陈大妈香脆椒
陈大妈香脆椒制作技艺秉承以“养”为本,讲究色、香、味、形、意。该技艺经过三百多年历代传承人的不断努力,创新和发展日臻完善。陈大妈香脆椒作为传统菜式的调味品,在四川名菜宫保鸡丁、辣子鸡丁、掌中宝中占有重要地位,将川味发挥到了极致。
香脆椒以其脆而香,香而不辣的特点,别具一格的制作方法和浓郁的地方风味,受到更多地区消费者的喜爱,外地游客到四川一游香脆椒是他们必不可少的纪念品,在各大地方特产中大放异彩。
传统技艺川派盆景
川派盆景又称为剑南盆景,是以四川省名来命名的盆景艺术流派,亦是中国盆景五大流派之一。其中又分为川西与川东两处地方风格,以古朴严谨,虬曲多姿著称。
都江堰市安龙镇在明清时期园林鼎盛,盆景制作技艺传承至今,在当下盆景界盛行用园艺丝进行蟠扎的时候,安龙镇的盆景人有很多还在使用传统的棕丝蟠扎。安龙人龚吉如和杨才炳还分别传承创造了川派盆景十大身法中“大弯垂枝法”和“三弯九倒拐法”。
传拓技艺
传拓是以纸紧覆进石器物的文字、图画上面,然后用墨打印。因在传拓过程中有一套技术方法,故名。由于此法主要应用于金石器物上,如拓因碑刻、墓志、甲骨文字、陶器文字、青铜铭文、玉器花纹、瓦当图案、画像石、铜镜、货币、铜器器型等,所以也称金石传拓技法。
张氏古琴
简阳的张氏古琴制作工艺源于简阳市江源镇,古琴制作有干燥—划板—磨平—安装冠角等附件—再打磨光滑—调音—刮灰—上漆—安装音位—再打磨—再上琴弦等90道工序,无法借助现代机器完成。由于工艺太过复杂,学习辛苦,传承艰难,目前古琴制作工艺已濒临消失,到了急需抢救的地步。
木刻书画
四川绘画艺术院木刻书画家谢效蕴
在成都会画画的人很多,会书法的人也不少,可会木刻的人却很少,能够将木刻做到极致的,更是屈指可数。年过六旬的谢效蕴是成都市老协诗书画专委会理事、四川绘画艺术院木刻书画家,她以刀代笔,以木为纸,刻下了无数的木刻作品。她的作品形神兼备,气韵生动。
蛋壳雕绘
随着清朝康熙年间大移民,由苏州、湖北等地移民传入成都的蛋壳画作为传统技艺入选,蛋壳画是用天然鸡、鸭、鹅、鸵鸟等蛋壳做原材料绘画和雕刻的一种民间手工技艺。
唐昌布鞋
郫县“千层底”的唐昌布鞋也进入成都市第五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这种被老百姓称为“千层底”的手工布鞋,是唐昌镇的特色产品,继承传统工艺,采用纯白布和毛料面料制作,穿起来透气、舒服。
文化艺术余门拳
余门拳是四川省汉族传统拳术之一,传自四川简阳县余氏。源自华佗"五禽戏",形成于明代中叶,具有手法多变、短手寸劲、提砍砸压特点的宣汉"余门拳",到如今已传至第11代。
九莲灯
赫赫有名的简阳石桥的民俗活动“九莲灯”有着“巴蜀一绝,全国仅有”的美誉,它由明清《城隍出驾》祭祀性活动演化而成。每年清明,作为石桥镇独有的民间技艺,历经数百年,九莲灯内容和形式不断翻新,最终形成极具地方特色的习俗。表演时,八十一盏“莲花灯”同时点燃,以“九莲灯”为表演主体队伍行进在路中央,周围伴以狮灯、龙灯、逗幺妹、腰鼓、抬花轿、扎彩船等表演,场面煞是壮观。作为祭祀、祈福的民间舞蹈,莲花灯点燃后,直到表演结束才熄灭,象征着吉祥幸福和福寿。
黑水寺
据传唐末宋初,简阳望水乡东南隅寨子山上就建有古寺宝泉禅院。寺内左侧岩沿边石缝里终年不断滴水,滴水经观音佛菩萨体内溢出,故称神水;另外有井,井水终年喷涌,故名宝泉。院藏林中,幽深仙境,引来巫医、药师、僧众,骚人墨客,练术习文,长年累月写画所用墨水倾倒后缓缓入沱,变成了黑水。其后僧众将院迁至对峙林园五凤山,因有黑水沱之故,便起名黑水寺,数百年来几经修复扩建,成为简阳古庙之一。
黑水寺,历经唐宋、明清、民国与共和国年代。最初仅是茅棚草屋,后是石砌瓦盖一座小院。清道光13年()新修葺天王殿、大雄殿、观音殿,民国初年又扩建天王佛殿、宗师堂、花园、膳食堂。寺院占地四千余平方米,僧众十余人,地产三百余亩,佃户十余户,雇工十余人,颇具规模。
沱江号子
简阳沱江号子也作为扩展项目入选,沱江船工号子是沱江船运生产过程中船工们的一种口头创作。明朝万历年间开始,内江盛产的甘蔗全靠水路运输,纤夫们踩着节拍,跟着领号人和着嘿嘿声,一步一步拉动满载甘蔗或白糖的船只前行,沱江号子就这样应运而生。
由于沱江紧接嘉陵江、涪江、岷江、宝林河、嘉定河等大小江河。号子受其地理环境以及船运交通的相互影响,因而使其他江河的号子也在沱江安下家来,形成了沱江船工号子,在内江境内沿江流域的简阳、资阳、资中、内江县(现东兴区)等地的船夫中流传。
舌画
舌画的原理是按照传统绘画的理论和技法"以舌代笔"进行创作,并使用的中国画传统的墨、纸、砚和中国画颜料来作画,并产生一种能达到传统绘画的那种力透纸背的笔墨效果,这种独特的效果是用毛笔作画所难以达到的。
元通清明春台会
一草台班子在春台会上演坝坝戏黄金国摄
元通清明春台会是西蜀三大会之一,主要由迎神赛会、百姓游乐及备耕物资交流等组成,是川西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
崇州元通古镇的清明春台会,是川西地区历史悠久的农民赶大集的盛会,每年清明节,崇州及周边的农民齐向元通,除了采买用于春耕的种子、农具等外,聚餐打牙祭、看川剧、走亲访友、带孩子玩耍、娱乐等,都是春台会的主要内容。每年春台会一过,农民们就要投入繁忙的春耕生产了。
除了以上项目外,还有佛教素食、张氏土陶手工制作技艺也入选了此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成都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单
内容综合成都晚报、成都日报、资阳网、百科、网络
小木勺、肉肉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